第(3/3)頁 不控制自己的貨幣,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干預能力幾乎為零。 當時的白銀主要靠外貿供應流入。 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對外貿易長期處于貿易順差,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的瓷器、茶葉、絲綢是暢銷全球幾千年的硬通貨。 到明朝中葉,有學者估算,當時中國的白銀數量要占全球的一半。 一方面是日本商人從山東浙江福建一帶與中國沿海交易流入。 另一方面是西方采自中美洲的白銀,自東南亞華人華商交易流入。 在公元1634年以后,由于英國同西班牙爭奪海洋霸權。 西班牙限制了美洲白銀從菲律賓進入明朝的數量,直接導致從菲律賓流入的白銀數量銳減。 同年日本德川幕府也迫于白銀外流的壓力,急需改變常年的貿易逆差。 也開始拒絕同澳門來的明朝人做生意,從日本方向輸入白銀的途徑也被關閉了。 白銀輸入的銳減,直接導致白銀價值的飆升,緊緊卡住了明朝帝國的咽喉。 一方面賦稅必須使用白銀交付,白銀價格的上漲讓賦稅顯得額外沉重。 很多商賈富戶因此破產,江浙地區接連發生人去屋塌的現象。 另一方面白銀的緊縮,讓銀銅的兌換比例迅速增加。 之前還能使用銅錢兌換銀子來購買糧食勉強度日的百姓,現在連糧食都吃不起了,讓本來就生活在溫飽線的百姓雪上加霜。 這正是朱祁鈺要廢除寶鈔,進行貨幣改革的原因。 寶鈔已經形同虛設,只會給朝廷增加負擔,讓各級官員對大明失去忠誠。 只有徹底進行貨幣改革,才能把貨幣鑄造權重新拿回來,讓大明重新擁有公信力。 至于缺銅、銀問題,以后派艦隊去其他國家找就是了。 按照朱祁鈺的想法,以后大明就是海上霸主,滿世界搜刮財寶。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