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鹽引論》-《大明,從空印案開始》
第(1/3)頁
“這有什么不能寫的?”蘇閑問道:“你們之前在國子學(xué),只要出來就能在當(dāng)朝獲得官身,國朝舉措,身為大明備選官員,難道還有不能談的?”
“就談!”蘇閑一錘定音,索性喊著當(dāng)初朱元璋說給自己的話,“到了格物院,一切百無禁忌。”
此刻,他的想法也很純粹。
京城寶鈔之上,談及的胡惟庸案幕后主使,朱元璋非常在意,逼急了其恐怕真的要大開殺戒。
可這件事在蘇閑看來,當(dāng)初劉伯溫病逝之后,其實一些百姓往陰謀的方向想,你作為大明皇帝,難道還想逃脫不成?
被朱元璋看似再大的風(fēng)波,哪怕是儲君換人,丞相被斬……
在基層百姓看來,也只是茶余飯后的閑談。遠遠不如今天中午吃的那一碗面更有吸引力。
而蘇閑之所以有壓下這京城風(fēng)波的信心。
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他要帶給大明百姓的,可不只是一碗面!
而是涉及大明六千萬子民,每天必需的衣食住行!
味精是佐料,是口腹之美!
而鹽,就是必須品!
而除了這些之外,當(dāng)然還有蘇閑的根本目的――胡惟庸。
“從井鹽、湖鹽、礦鹽、乃至海鹽談及……從制作手法到鹽的成色!從鹽引開始談,不僅要談好處,還要談因為鹽引可能出現(xiàn)的貪贓枉法,官官包庇。”
此時此刻,在黃恪等人看來,蘇閑口中說出的話,簡直要嚇?biāo)浪麄儭?
“還要討論,我大明百姓哪些地方能吃上鹽,哪些地方的鹽貴,哪些地方百姓根本就買不起……鹽引的推演,以后可能出現(xiàn)的變化,大明百姓能不能接受鹽引的專制?”
“再從鹽引出現(xiàn)的必要提及,以及,提出一個假設(shè):若是取消鹽引,我大明能否達到,和鹽引同樣的目的?”
瞬間。
最后一句話響起,黃恪已經(jīng)是滿頭冷汗。
“小公子,這……這要是說出去,咱們這格物院怕是第二天就沒了,這當(dāng)朝之上,可謂逆鱗。百姓一旦清楚,到時候引起的熱議,怕是沒有人能接受啊。”
“你怕什么?”蘇閑知道這些人很清楚,背后的隱患。
但正因為如此,他才要硬逼,“格物是圣上給的?你要是這談好了,此次京城流言消失,就算你們大功一件。”
說了些好話后,蘇閑便再度冷喝道:
“進了格物院,這不敢做,那不敢談。那要不回家種田去?未來還當(dāng)什么大明的官?”
“還有,你不愿意,格物院別的暫時沒有,就是人多!”
聽懂如此堅定果斷的話,黃恪的內(nèi)心也是暗暗叫苦。
真以為誰都是你啊。
給圣上那份奏疏,都能被稱贊麒麟子。在宮里忽悠皇長孫還能一飛沖天?
不過,雖然心里這么想,但有蘇閑在上面扛著,大不了不署名,以格物院的名義發(fā)出去就是。
“好吧……”黃恪終于點頭。
蘇閑則笑瞇瞇道:“這樣不就好了,放心,不讓你們擔(dān)事,我說,們寫!”
“現(xiàn)在?”黃恪一愣。
“就現(xiàn)在……”
蘇閑頓了頓,隨后只是在腦海思量一番,便立刻說道:
“自春秋起,齊國管仲就在《官山海》之中,提出山河湖泊所出產(chǎn)的,皆為官府所有。而其中最多,便是鹽和鐵。漢武帝時期,確立鹽鐵官營。”
“我大明出鹽引制度,本意是提防私鹽商販,為草原敵寇交易。另,不勞民傷財,借用商賈運輸糧草,維護邊境安定,開墾邊疆土地,如此一來,我大明守邊士卒,便無需太過擔(dān)心軍中無糧。”
聽到這一段話,黃恪筆下飛快,他松了口氣,還好,這小公子話語里的,全是在夸贊鹽引制度。
這一篇發(fā)出去,圣上定然歡喜。
然而下一刻,蘇閑話鋒一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