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們一行人馬不停蹄,輾轉幾百公里,足跡踏遍了57,58,61號界樁,幾乎每天都是連軸轉,風餐露宿。 在這期間,陳鈞發現一個問題,海拔高的地方并非沒有村莊,他們經歷很多地方,美名其曰這個村,那個村,名字起的都挺帶勁。 實際上,那都是一種望梅止渴般,美麗又動人的愿望和幻想而已。 村子是有,但村里并沒有人,大部分都是人煙罕至,方圓幾十公里空無人跡,只有他們一隊人在行走。 近一個月在這雪山上巡視,陳鈞身體也開始出現明顯的高原反應,臉龐不再是那種被曬得黢黑,而是出現潮紅中帶著青紫色。 十指指甲微微凹陷,這種慢慢的變化很疼,但不是不能忍受,真能讓人感覺絕望的是,連綿不絕的雪山壓根看不到一絲別的顏色。 如果不是提前帶風鏡,帶有護眼的裝備,就這么一直在雪山行走,白天雪刺眼,晚上還投射光刺眼的話。 怕是都要得雪盲癥不可。 但沒有人叫苦,連李武界這種頭回來邊防沒呆幾個月的小伙子,都整天咬緊牙關的硬頂著。 在這種地方,什么煙癮,偷懶的情緒通通消失。 他們沿著郡加,曲康義,巴巴扎方向一路檢查戰備,包括戰備訓練,執勤,武器彈藥存有量,官兵思想,健康狀況等等。 對邊防連,以及所路過的補給站進行全面檢查。 陳鈞的態度一貫都是以虛心幫助的姿態,去詢問所有一線部隊的問題,他能解決的就當場保證。 解決不了也要告知戰士,會將所有問題帶回團部研究。 所到之處,雖說邊防連條件很艱苦,但勝在官兵士氣高昂,一路檢查,一路了解。 當然,他們也不是一直都在雪山上,偶爾也會下山去修整幾天。 353團負責的防線都是橫臥中外邊界,大部分哨崗都處于無人區,駐地海拔平均都在4800米以上。 哨所位置更是設在5000-6000米的高山之巔。 可以說,這里的所有戰士就是用血肉之軀,為祖國的西北大門,鑄起一道鋼鐵長城。 當然,邊防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很枯燥乏味,也有風景不錯的地方。 比如沿著崖錄藏布江上游馬泉河附近,這里地勢開闊平緩,河道寬闊,水草茂盛。 整片水域大概有幾十座島嶼。 其中最有名的就要屬鳥島。 陳鈞他們巡視到這邊的時候,鳥島上萬只鳥齊鳴,那場面相當壯觀。 駐扎在這里的邊防連生活就挺不錯的,鳥島上養著幾只羊,有一名老兵在這里看守,說是看守,其實就是守著鴨蛋,不讓別的鳥過來破壞。 鳥島上生活著一種灰色的大鴨子,每年七八月份就是這種鴨子產蛋的季節,這種大灰鴨嚴格來說算是一種鳥。 叫啥陳鈞也不知道。 反正他來到鳥島時,島上的沙堆里密密麻麻的全是鴨蛋,聽老王介紹說,留守在這里的戰士,就是負責看守鴨蛋的同時,還要把一小部分收走,放到連隊改善生活。 可別小看這一小部分,根據陳鈞目測,這種大灰鴨兩個月產蛋量極高,光他看到的就不下數千枚。 這還是幾天的量,要知道,鴨子總共在這逗留兩個月呢。 憑借一個邊防連一百多人,根本吃不了多少。 據說是過了九月份,這些大灰鴨就會成群結隊的飛到國外去過冬,等明年鳥島暖和了,就又會飛回來,一個個養得肉肉的,使勁產蛋。 邊防一線行,陳鈞一直巡視,中途走走停停,足足耗費近五十天,才走到最后一站,拉木加邊防連。 這最后一處是王建星故意安排在這,他之前也跟陳鈞提過,拉木加邊防連是一個加強連的編制。 全連有192名戰士駐扎。 這里不是全團海拔最高,也不是距離邊境線最近的地方,但卻是最復雜的地區。 因為拉木加駐地,正好處在反回竄的最前沿。 哨所東西兩側雪山連綿,南北卻是如同一條陽光大道一般,四周平坦,一點屏障都沒有。 對面尼泊爾木斯河,由于沒有雪山阻隔,邊界線對回竄分子來說那就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每年只要跨過夏季的七,八,九這三個月,大雪封山,拉木加駐地失去和團部以及其他邊防連的聯系后。 就要進入全連緊急戰備,時時刻刻都要和回竄分子戰斗,這里是戰斗最多的地方。 而團長巡視,眼下又是九月份,即將進入封山期。 拉木加需要新團長的鼓勵,盡管這樣做很冒險,可沒有辦法。 這是陳鈞身為一名團長的職責所在。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