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二十年了...從第一次分田已經過去了二十年了! 二十年的時間里,那些百姓的子嗣已經長大成人,他們現在需要一個生計,需要一個活命的營生來養活自己! 不知道上使覺得本官應該用什么辦法養活他們? 若是那官營作坊里面的子嗣,還可以接替他們的長輩繼續去官營作坊里面學個手藝。 可是這耕田務農的,難道本官要將他們爹娘的田地給分了么? 前些年本官也不是沒有想過別的辦法,最開始是讓那些百姓開墾新的土地,用開墾的土地來平復這些如今的百姓。 但是...新開墾的土地不但耗費時間太久,而且這西北就是這么大的地方。 他和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可以開山可以開荒,而這西北年年風沙,而且風沙越來越大了已經。 就算是再如何努力地開墾田壟,最后可用的也是百不存一! 最終耗費了巨大的財力人力,得到的結果確實相當不盡如人意。 不僅如此....本官也甚至去拿出來了當年諸葛丞相的治西北沙策來治理此地。 當年先帝得到了這西北之地,也知道這西北百姓的不容易,曾經留下來過防沙之法,丞相更是做出來了補充。 讓西北的百姓去耕種防沙林來緩解,可是這花費如何算,這用度如何算,那些百姓的子嗣他們沒有經歷過先輩的悲慘,他們受不得這些。 他們不想如此,又能如何? 我大漢已經不是當年了,這些年因為戰亂和諸多原因,甚至都不許百姓四處流竄了,以防止再次出現大規模的流民。 可是不讓百姓流竄...那中原富饒之地百余年都不用擔心土地不夠,可是我西北這貧瘠之地怎么辦? 他們沒有那么多的土地,百姓也足夠能活,這畢竟不是一代人換一代人的時候。 三代之后,這西北的百姓就沒有多余的田壟可以分了啊! 諸葛丞相給天下百姓造了一個美夢,可是現在,這個美夢....就這么破碎了。 上使,還請告訴下官,在這種時候我等應該如何做才能夠讓他們的美夢繼續下去。” 此時來忠將話都已經說到了這個地步,而那劉陶也終于愣了下來。 在這一刻,在來忠將所有的真相都鋪在了他面前的時候,他終于明白了一個最淺顯也是最無奈的事實與真相。 那就是當年先帝和諸葛丞相弄出來的那些東西,其實并不應該就這么出現。 這不是先帝和諸葛丞相錯了,也不是這政策錯了,而是這個無比正確的決策不該出現在那個時間段里面。 “分田之法雖好,但說到底不過就是一時之策而非萬世之舉,甚至因為田壟的瓜分導致了這接下來的百姓無事可做。 分田可一而不可再,當一代代的人長大成人,如果沒有新的東西讓他們重新獲取錢帛供他們存活下去。 那么這些人就會開始成為禍患.... 來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此時的劉陶也直接將這話給說了出來,直白的話語似乎是對來忠之前話語的認可。 也是讓來忠對那劉陶忍不住高看了一眼。 或者他也沒有想到這位從京城而來的上使并沒有因為自己的話語而惱羞成怒,也沒有因為先帝和諸葛丞相的名頭而對自己口誅筆伐。 甚至順著自己的話語,領悟到了自己話語之中的意思。 這不得不說讓那來忠的心微微放松了下來,然后朝著那劉陶躬身行禮,表示自己的確就是這個意思。 得到了來忠的認可之后,那劉陶的臉色也是變得更加的難看了起來。 與此同時,那一直沉默不語的小書童此時也是忍不住的想到了一個自己曾經見到過的一句詞。 或者說是讓他的很多先生都爭論不休的一句國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這是當年周朝定下來的國策,當然也可以稱之為是井田制。 周朝雖然在很多地方有著不可理解的黑暗,但是他將國家的土地分給百姓,然后分成了公田還有私田,從而讓天下的百姓繼續耕種。 這個國策好么? 當然不好,否則也就不會被時代和時間所拋棄了。 但是這個國策一直被各個時代的“能人志士”們所贊賞,并且瘋狂地效仿。 儒道亞圣孟子,那個曾經讓大漢之人痛苦無比的王莽,甚至...劉陶覺得未來還會有源源不斷的人提出來這種事情。 因為這種事情真的很有誘惑力! 他們都在致力于恢復井田制度并不是因為他們腦子被灌了水,而是因為他們想要將天下的土地全都收回到自己的手中。 或者說收回到當時朝廷的手中,然后從而鞏固皇權和勢力。 這想法是好的,但是這問題也是很嚴重的,之前劉程或許還不明白,但是如今他似乎是有些明白了過來。 那就是二十年之后,或者說一代人之后.... 王朝的土地是有變化的但是這個變化不會太快,如果沒有長久的征戰,如果沒有瘋狂的進攻,如果沒有大量人口的消耗。 或者說....當老百姓真的可以安居樂業之后,他們的壽命就會隨之延長,而新生兒的誕生也會源源不斷。 富饒之地還能夠在數百年里有一個平衡出現,但是一些貧瘠之地很快就會達到一個極致! 那就是他們的人口的增加會高于土地的增加,進而會讓新一代的百姓沒有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從而讓他們慢慢陷入迷茫乃至于窮困之中。 窮則生變,更何況是一群沒有生計的窮人? 因此他們得想辦法活下去,而想著想著...朝廷可能就沒有了。 當然,不用井田制或者說不用這種辦法直接將土地的權利交給那些世家豪族也是皇權鞏固的一種辦法。 簡而言之,將百姓與皇帝之間的矛盾變成了百姓與世家豪族之間的矛盾。 讓世家豪族們去承擔這種人口增加而帶來的問題。 好處就是朝廷和百姓之間有了一層緩沖帶,然后若是等到下面的世家豪族將怨氣吸收得比較多了,那么就直接對其下手。 最經典的例子...應該就是太祖高皇帝及其以后時期的政治環境。 當年太祖高皇帝所建立的大漢,是有官員升遷手札記載,每逢官員外放總是要做三件事情! 殺豪強,分田地,均財富盡斂民心然后大興水利,開墾農田,緩解百姓壓力,最后大興教育導致政通人和... 靠著這種辦法,第一代大漢的官員那所過之處當真是人頭滾滾,殺得地方豪強就和三孫子一樣。 但這么做同樣是可以救得了一時而救不了一世。 同時也導致了這么做的最大的后患也出現了,那就是世家豪族也不是傻子,一次兩次他們尚且還可能反應不過來。 但是隨著各種事情的增多,他們終于開始學會了反抗,甚至是學會了改變... 從而在一場大亂之后世家豪族與皇權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就慢慢形成了。 而朝堂之上那皇權與外戚之間的爭奪慢慢也就演變成了皇權,外戚,宦官,清流世家之間的多重角力。 這個時代,被稱之為后漢.... 當然這些歷史在劉陶和劉程這里并不重要,他也不是很在乎這些歷史的發展。 他在乎的是....如何改變這種事情。 此時的劉程似乎發現了那位聲名赫赫的先帝和諸葛丞相最致命的問題。 那就是他們絕對是空有超越這個時代的見識,然后他也利用這些見識在這個時代做出來了常人無法做到甚至可以說無法理解的改變。 可是他并不能堅持到永遠,而他們身后的人,卻并沒有明白這里面的根源,領悟到他們的想法。 所以最終也只能照本宣科罷了。 而此時的劉程也忍不住看向了一旁的劉陶,想要看看那劉陶要如何破局。 “來兄!”此時想通了這些事情的劉陶突然開口說到,“所以如今這朝廷發布如此政令就是為了遏制人口。 或者說必須遏制這逐漸失控的人口,然后轉而治理... 但來來兄要知道,即便是我等當真做了,甚至可以做得更加決絕狠辣一些。 可這仍然是治標不治本。 天下逐漸開始失控并不是因為人口的增快,或者說不能將所有的原因都放在百姓之上。 不知道來兄以為如何?” “劉兄竟然還有如此想法?”此時來忠看著面前的劉陶眉頭忍不住微微皺起,似乎是覺得自己已經有些看不清面前的這個家伙了。 “難道劉某不該有這種想法?”劉陶如今也是面帶微笑,看著那來忠心中也是忍不住有些疑惑起來。 這家伙看自己的眼神這般怪異,難不成是聽說過當年我活閻王的名聲不成? 只不過這點心思此時他還真沒時間說出來了,因為他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而那來忠此時也同樣恢復了正常。 “劉兄,既然你能夠說出這等話語,那么想來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若是不嫌棄的話,不妨直接說上一說....” 來忠似乎看出來了這劉陶的與眾不同之處,直接開口相邀也是讓那劉陶有些激動。 畢竟相比較于自己之前認識的那些狐朋狗友,此時這來忠可是真正的青年俊杰。 而是人家還是名士之后,不出意外日后也得是個名士起步! 有這么個朋友,日后自己去青樓了說話都能大聲一些!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