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諸葛亮的話音剛落,皇極殿上登時議論紛紛,猶如開了鍋一般熱烈。 “清軍?我們還真把清軍給忘了!” “我們確實疏忽了關外的建奴,多爾袞真的有可能趁北京陷入危機向大明發難。” “李自成退而不撤,屯兵不打,看起來的確是像在等待援軍,闖賊很有可能和清寇達成了合作。” 等議論聲逐漸消弭之后諸葛亮接著作出分析:“李自成既不痛快撤退,又不全力進攻,分明有所依仗,臣斷定他在等援兵。 而且這支援兵足夠強大,強大到能給李自成攻破北京的信心,所以他才撤而不退,圍而不打,就是為了等這支力量的到來。 而華夏大地上能夠有這種軍事力量的除了明和順之外,也只有遼東的清軍了,甚至張獻忠的人馬都給不了李自成這種信心。” “呵呵……李自成與多爾袞達成聯盟了么?” 朱慈烺端坐在鑾臺上,雙眉緊鎖,陷入了沉思之中。 雖然在歷史上大順和大清殺得天昏地暗,殺出了血海深仇,但朱慈烺相信李自成絕對不是為了民族大義,他只是作為漢人政權的勝利者要把利益最大化而已。 成王敗寇,李自成作為一個亂世梟雄,他的志向肯定是君臨天下,而不是什么驅逐韃虜,蕩平異族等精神食糧。 如果能順利擊敗大明王朝,成功的問鼎中原,朱慈烺相信李自成還會和多爾袞一決死戰。 但當軍事受到挫折,很可能前功盡棄,甚至被明軍反推回陜西的時候,朱慈烺相信李自成一定不會拒絕多爾袞拋來的橄欖枝,清和順之間的聯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諸葛亮作揖道:“臣猜測李自成十有八九已經與多爾袞達成聯盟,為了給予李自成信心,清軍極有可能近期就向山海關發起進攻。 故此,請太子殿下降旨,命吳三桂率領本部兵馬星夜兼程返回山海關駐防,以防清軍驟然發難。” 山海關目前屬于薊州總兵韓輔國治下,在洪承疇被俘、祖大壽投降,關外僅剩下寧遠孤城之后,韓輔國奉旨將治所遷到山海關, 也就是薊州軍分區的司令部搬到了最前線的山海關,這樣可以更好的指揮防御。 韓輔國手中有兩萬兵馬,這是山海關的常備兵力,吳三桂率領的寧遠兵團撤退進關后留下了一萬人馬協助韓輔國守關。 吳三桂撤退進山海關的時候,職務是寧遠總兵,與韓輔國是平級關系,誰也管不到誰,吳三桂完全可以不管山海關把全部兵力拉到北京勤王。 但吳三桂卻主動留下一萬人馬協助韓輔國,除了保護隨行將士的近五十萬家眷之外,吳三桂也打算在山海關附近建立據點,萬一北京失守,自己也好留個退路。 當然,現在的吳三桂已經被任命為薊遼總督,整個長城防線目前都屬于他管轄,薊州總兵也變成了他的下屬,山海關的防御重擔自然也就落到了吳三桂的肩上。 諸葛亮話音落下,一直洗耳恭聽的戚繼光也提出了自己的顧慮:“多爾袞有沒有可能派出一支精兵翻越長城,直逼北京來支援李自成。” “嘶……” 戚繼光的話引起了一片沉吟,許多人對此深表擔憂,現在的大明看起來就像是四面漏風的墻,隨時都有可能被人闖進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