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性本之爭-《秦時之儒家小師叔》
第(2/3)頁
“詩經不錄楚風,孔子不入楚,他們竟然來小圣賢莊了?”子游瞇著眼說道,南方儒雖然也是儒家的一部分,但是他們和儒家的關系可不好。
楚國的儒家是由七十二賢中的詹臺滅明傳播出去的,因為當初孔子看不起詹臺滅明和中原對楚國文化的歧視有關,楚國是第一個脫離周王室自立為王的國家,孔子出生的時候楚國已經獨立為王一百多年了,而儒家當時提倡的禮法是在周王室的統治之下,加上楚國當時被認為是蠻夷之地,加上風俗還處于野蠻階段,所以當初孔子格外的看不起楚國。
后來詹臺滅明到楚地傳播儒家思想,收徒三百多,靠著這三百多人和儒家內一些人的支持,儒家思想才能夠和吳楚之地的文化對抗逐漸站穩腳跟,進而發展開了,對現在的楚國也是影響很大,但是因為之前的事情,導致詹臺滅明的后人不愿意和儒家其他人玩,其他人也看不起這這些人,地域歧視很大。
但是現在詹臺儒竟然來參加小圣賢莊的議事閣,這可是很少見的。
顏路帶著子游來到議事閣,議事閣各家各脈都已經來齊了,荀子端坐在首位,幾個家主和領袖臉紅氣喘,看起來已經經過了一次辯論,荀子閉眼養神看起來沒有絲毫想要參與的意思,子游對著荀子和各家各脈行禮說道
“老師!各位師兄!”
荀子睜開眼睛對著子游點了點頭,說道
“這次招伱回來的原因路已經和你說了吧。”
“顏路師弟已經和我說了,因為我導致儒家再一次經歷一次風波是我的過錯。”子游說道。
“既然你知道,你就和他們說一說你的看法和真實想法,讓他們明白所為的性善性惡到底是什么?”荀子說完再度閉上了眼睛。
看著荀子不愿意搭理他們的各家各脈也是無可奈何,沒辦法他們根本不夠資格和荀子說話,荀子指著他們鼻子罵他們也只能點頭帶笑的說罵得好,我會改的,在荀子看來所有人都是賤儒,沒什么區別的,包括他自己一脈,或許親傳的不算,但是他親傳弟子有幾個是正經儒家弟子?毛亨和浮丘伯算半個,但是這兩人經常被荀子罵,也被當做反面教材,尤其是毛亨。
所有人看向了子游,子游也掃視著其他人,在看到南方詹臺儒的領袖時,停頓了一下,詹臺儒的領袖叫做詹臺杞,大約四十多歲,在各家各脈的家主中也算是年輕的了,正直中年,看到子游的眼神在自己身上停頓了一下之后,詹臺杞微笑著回應著,這讓子游有些意外,隨后眼神停留在了公羊儒身上,此時的公羊儒依舊是申師于作為代表坐在主位,但是他的身后卻坐著兩個扭著臉不看對方的人,子游當即明白這就是公羊儒行善性惡的支持者了。
“我想問問大家是如何看人性之初的?”子游對著眾人說道。
“孟子與告子論戰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事實也證明,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之所以有“不忍人之心”是因為人天性中先驗存在的“仁義禮智”,人只有遵照“仁義禮智”這些本性中存在的品質,才能做到儒家所推崇的“盡心”、“知性”、“知天”;所以人性本善。”顏氏儒的家主說道。
“非也,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若是人人天生都是心懷善意,有著仁義禮智信,那么這天下爭亂,土匪盜賊又為何而來?他們的人性中帶著惡所以才會有這現在。”燕國儒家領袖說道。
由兩人開頭,一時間爭論再度起來,兩個公羊儒更是當場表演了為什么當初儒家能夠滅掉齊墨靠的是公羊儒,如果不是身邊沒有武器,兩人弄不好能表演一個血濺當場。
由公羊儒開頭,爭論上頭的儒家各家各脈家主可不會慣著對方,當即上手,雕漆氏的家主一拳干翻了子思氏家主,兩人都是行善論支持者,但是支持的角度不一樣,當即也辯論了起來,左氏對上了谷梁儒,兩人都是春秋的繼承人,誰也看不起誰,一時間議事閣內打成了一片。
路過議事閣的弟子聽著里面傳來的動靜,一個個面面相覷,有人想要上前偷窺一二,但是還沒靠近就被一股內力給彈飛了出去,摔倒地上的武拍了拍自己的屁股,說道
“肯定是老師,我對這股內力在熟悉不過了,吾未壯,否則定要讓其也嘗試一下被彈飛的感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