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六十三章 論經(上)-《揚名》


    第(2/3)頁

    蹇碩去拿過竹簡后,呈到劉宏的案桌前。

    一時間東觀內眾人噤聲,只剩下劉宏翻動竹簡之聲。

    竹簡雖不少,但在記錄的最前面,蔡邕和梁鵠都已經把條數羅列清楚,劉宏一眼便能看個大概。

    劉宏先看了蔡邕的文件,滿意地點頭。

    在已有定論的諸多內容當中,古文經占了大數,這是一個他期望看到的內容。

    接著他便拿起了梁鵠的記錄。

    他來太學當然不是馬上做決斷,而是要先傾聽雙方的辯論。

    即便是裁判,也要遵守一些基本規則,否則要是士人掀桌,他決斷的內容也會失去權威性。

    這本質上和朝會性質類似,只不過這討論的并非政事,而是經學。

    他示意古文經這邊先提要討論的爭議內容。

    盧植很快給出了第一個內容:謚號。

    所謂謚號,源于西周,死后蓋棺定論之用。

    例如漢桓帝的“桓”便是謚號,克敵服遠曰桓,辟土服遠曰桓,克敬動民曰桓,辟土兼國曰桓。

    經書中關于謚號的記載有四處:

    今文經《儀禮·士冠禮》與《禮記·郊特牲》皆云:死而謚,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謚。

    古文經《周禮·大行人》云:士必有爵;《檀弓》有云:魯莊公及宋人戰于乘丘,士之有謚,自此始也。

    華歆作為古文經這邊的代表發言。

    “《周禮》中有明確記載,士人必有爵位,何來生無爵之說?即無生無爵之說,又何談死無謚?此處乃今文經明顯口述錯誤。”華歆上來就直擊要害。

    古文經學家最大的優勢便是古文經是先秦古書,有記載則必然是對的。

    今文經這邊眾弟子面面相覷,顯然他們之前對這條記載并無好的應對之言。

    袁紹此時挺身而出,開口回道:“《白虎通》中有詳解,解經義為‘生有爵,死當有謚也’,這與《周禮》中‘士必有爵’所載并無沖突。”

    《白虎通》即是當年白虎觀會議后,由班超所記錄的《白虎通義》四卷。

    所以其實這個問題當年就有爭論,只不過之后章帝作為裁判下了定論。

    楊明聽到這直搖頭。

    漢章帝這其實是是詭論,因為這利用了數學概念之中的【否命題】。

    也就是這個時代的數學水平還停留在《九章算術》的水準,否則自然知道原命題和否命題之間并無一定的真假關系,只有逆否命題才與原命題同真假。

    換言之,與“古者生無爵,死無謚”這句話釋義相通的,并不是“生有爵,死當有謚也”,而是“古者死有謚,則生有爵”。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