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一章 亂年-《橫刀十六國》
第(3/3)頁
“屬下在江陵觀察多日,荊襄士眾多有意于關中,桓溫之心不在北國,而在江東也,即便其北伐,也并非為收取故土,而是積累聲望!非但桓溫不足為懼,殷浩、謝尚之流皆是如此,殷浩北伐,也是為了與桓溫分庭抗禮,而非為了江山社稷。”常煒唏噓一嘆。
很多事情出發點不對,往往就會走偏。
桓溫與王謝荀殷的內斗不是一天兩天了。
上一次桓溫伐蜀,幾次三番上書江東,掌握權柄的王謝荀殷都置若罔聞,桓溫于是自作主張,攻打成漢。
這一次北國大亂,桓溫也是幾次上表,建康依舊置若罔聞。
江東還是歷史上的那個江東。
“依屬下之見,荊襄與江東互相掣肘,都督可隔岸關火,進則全據中原之地,兼并張遇、劉國,退則固守兗州,以待江東之變。”常煒眼中閃著光。
被夾在南北之間不僅李躍一人,還有這兩貨,最先受到沖擊的是他們。
張遇跟江東眉來眼去,是想借江東之勢而壯大自己,絕不是被江東吞并,幾十年來投奔江東的流民帥有幾個得了善終的?
而劉國手上有萬余匈奴騎兵,李躍早已垂涎三尺。
這年頭最快的發家手段就是掠奪。
土地多大,其實沒用,這年頭遍地都是無人的荒地,關鍵是人口。
“看來兗州乃形勝之地也,北望幽冀,東接青徐,居許、洛、鄴三地之間。”李躍心中的火苗也瞬間竄了起來。
這便是中原的優勢,處處都是危機,但處處都是機會,一旦站穩腳跟,崛起速度非常快。
北邊剛剛與石閔“破鏡重圓”,暫時沒有威脅。
至于南邊,一個殷浩問題不大,只要不是桓溫來就行。
常煒此番南下收獲頗大,摸清荊襄和江東的心思。
“眼下當務之急,是與石閔握手言和,石閔弒石遵,其心昭然若揭,眼下已經顧不得我黑云山,乞活軍一南一北,互為倚助。”
“先生有所不知,鄴城上個月便已經派人來將和!”
“此乃天助我黑云山也。”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