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件事情過去之后,賈充開始報仇了。任愷是侍中,天天待在皇帝身邊,實在是大威脅。于是賈充建議說,把任愷調到吏部去搞人事工作吧,管選舉。司馬炎樂得看他們互掐,行唄,就這么著。不久之后,任愷就被賈充找了個“奢侈”的理由彈劾了。 在經過了背景和賈充比較接近的盧欽的過度之后,下一任吏部的部長誰來做,成了個大問題。皇帝于是想到了山濤。任愷調任吏部尚書之前,這個位置司馬炎本來就準備留給山濤的,但是山濤卻借著母親去世的理由跑回鄉下去了。 看看他這些年的經歷,簡直就像是躲著官,生怕一不小心被套上烏紗帽似的:他先是在外省兜兜轉轉的又是做冀州刺史,又是在曹魏舊都鄴城做市長,這樣過去三年,山濤被召回首都做侍中,跟著皇帝做秘書。他又先后被任命為尚書、太常卿,但是都沒到任,最后因為母喪回了老家。這些年正是任愷和賈充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也是羊祜在前線練兵的時候。本來名士們的領袖山濤羊祜好像約定好了似的集體失蹤,卻不妨礙朝中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政爭,讓人不得不懷疑,山濤這些年在外面兜兜轉轉,是有意避嫌,顯示他不偏不倚的立場,讓當政的賈充找不到挑剔他的理由。 在任愷被賈充逼得敗退的時候,山濤終于就任吏部尚書,回到了帝國的行政中樞。 這時候,朝中除了爭論已久的打不打吳國的問題之外,又冒出來一個到底是選司馬炎的傻瓜兒子司馬衷做太子,還是讓原先差點擠掉司馬炎做太子的司馬攸如愿以償的大問題。但不管爭論的是什么問題,總會分成賈充一派,反賈充的一派。在這些本來應該就事論事的問題上,延續了黨爭的一貫風格——你反對的我贊同,你贊同的我反對,沒有什么道理,就是看你不爽。在平衡兩黨實力對比方面,管選舉的吏部尚書是個關鍵位置。可是吏部尚書山濤又“慫”了:一遇到人員空缺他就擬好幾個人的名單交給皇帝陛下審閱,皇帝陛下會拉著賈充一起商量一個人選。他這個眾望所歸的吏部尚書窩囊得讓名士們恨不能踹他幾腳。 可是誰也沒注意到,悄悄的,朝廷里的人員變動忽然熱鬧了起來。因為和賈充吵架被免官的庾純又悄悄地去國子監做了祭酒,掌管了皇家讀經學院。被賈充搞下臺的吏部尚書任愷到了首都所在的洛陽去做了河南尹。大家慢慢對山濤的推薦名單琢磨出一點道道來,他的推薦似乎處處都是針對著賈充。 處處示弱的山濤這會兒顯示出了“慫”之外的本色,不顯山不露水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山濤從他竹林朋友們的遭遇中得到了一個啟發:必須按著政治游戲規則來,反小人不反皇帝,爭取最大程度的輿論自由。山濤這招很高明,當整個政府都由名士一派的人卡位的時候,他們的追求也就會成為主流,皇帝是誰都沒有關系。在主管吏部的這九年里,山濤竭盡所能地把原先被遺忘在政治舞臺之外的名士們塞進政府。先是許允的兒子許奇,再是嵇康的兒子嵇紹,搭著司馬炎平反冤假錯案的政策順風車,山濤恰到好處的提名成功率很高。 同時,山濤也免不了要提防著賈充的暗箭冷槍,比如說咸寧四年山濤提名阮咸做吏部郎的事情。 這件事情之前,山濤一路升官,從尚書右仆射一路升到左仆射,主管選舉,風光正好。面對名士陣線在選舉事情上越來越強的實力,賈充決定必須安插一個人在吏部。山濤提名阮咸做吏部郎的時候,賈充提名了另一個人:陸亮。 燙手山芋又拋到了司馬炎的面前。這個時候司馬炎還真有點為難,一方面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另一方面,伐吳的準備正緊鑼密鼓地進行,這一仗是一定要打的,所以必須駁一駁賈充的面子。但老是打壓賈充難免讓名士們得意忘形。況且這個阮咸,喝起酒來比他叔叔還要瘋狂,雖然山濤力保他說這個人簡樸又沒有私心,但也不知道到底能不能做好。干脆就先賣給賈充一個面子吧。 于是陸亮成了吏部郎。 山濤看見這個結果,心里面非常不爽。對于這種事情,山濤有他自己的準備:他隨時準備著辭呈,賈充惹到山濤的底線,山濤就跟皇帝要求回家。每次都有讓皇帝沒法拒絕的理由。這回,山濤立刻上書,說他侄子媳婦死了,要回去。 司馬炎當然明白山濤的意思:只要他不想干了,他家里就一定有人死了要他辭官回家。先是母親,這回七大姑八大姨連侄子媳婦都出來了。皇帝趕緊下書,勸了一下,不給走。山濤不肯賣皇帝這個面子,堅持要辭職。來來回回十多趟,丞相白褒看不下去了:山濤不干就算了,沒人要逼著你。要求皇帝準山濤回家拉倒。但是皇帝是絕對不能讓山濤走的,一走這好不容易的平衡就又打破了。于是司馬炎下詔說,山大人年紀大了,遭逢這樣的事情太辛苦,體力不好,所以才遲遲不上班。你們去看看他,如果還沒恢復的話,就把他用車子接去辦公室吧。 山濤雖然罷官抗議沒成功,但是也在皇帝這里搬回一局,輸得不難看。況且下一年晉國伐吳,賈充在一堆主戰的大臣間被司馬炎趕鴨子上架做了總指揮,大家各有輸贏,也不丟人。 名士陣線和禮法陣線的斗爭一直持續到賈充去世。這之后,大家幾乎都接受了玄學家們的生活態度,悠然深遠。但是卻又開始往虛無的深淵滑下去,未必是嵇康他們所期望的活法。 對于一直活到太康四年的山濤來說,正始年的腥風血雨,魏晉禪代路上的無數淺灘,他都安全地站對了地方。還能夠在泰始和咸寧年間為自己的朋友們做一些立身保命的事情。想想景元三年死在司馬氏刀下的嵇康,他總算對得起他。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