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王羲之是個和平主義者,對于反攻北方一直抱著消極態(tài)度。他的想法很有儒家的傳統(tǒng)色彩:只要我們把內(nèi)政搞好,和善親民,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江對面的人民一定會望風(fēng)歸附,不用打仗就得民心得天下。可是,沒人理他。于是每每打仗之前,王羲之都要祭出一句“外寧必有內(nèi)憂”的讖語來嚇人。意思是,仗一旦打勝了,國家統(tǒng)一了,就必然出現(xiàn)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現(xiàn)象,大家分地盤搶女人一定會把這個國家搞滅亡。 王羲之的反戰(zhàn)并不是危言聳聽。王羲之經(jīng)歷的反攻北方幾乎都不是出于“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動機,反而更是中央和外鎮(zhèn)軍閥互相炫耀實力、攀比威望的手段。 王羲之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反戰(zhàn)在殷浩準(zhǔn)備第二次北伐的時候。這次北伐殷浩本來也沒準(zhǔn)備真打,而是被桓溫逼得沒有辦法的下策。桓溫自始至終是個北伐狂,自從做了荊州刺史把長江上游經(jīng)營成個“小斯巴達”之后,就一直要求朝廷讓他出兵北伐。但朝上的褚太后、管事的褚裒和殷浩想的卻是:桓溫是有實力的,他一旦北伐成功,一個復(fù)國權(quán)臣怎么安置?特別是殷浩,他幾乎可以肯定一旦桓溫北伐成功,自己的首輔地位一定會被取而代之。永和六年,冉閔大肆屠殺胡人,并且自立為魏王,后趙的很多將領(lǐng)不服氣,紛紛割據(jù)一方。東晉光復(fù)北方的機會說來就來,沒有說不的理由。殷浩被逼無奈,硬著頭皮主持了這次北伐。結(jié)果文人將兵,殷浩毫無懸念地失敗了。 王羲之在會稽一邊游山玩水一邊冷笑:這仗根本就沒想打,沒有士氣,沒有必勝的信心,沒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氣概,不敗就怪了。只是在殷浩極沒面子地準(zhǔn)備又一次北伐的時候,王羲之笑不出來了:他們這樣慪氣爭名聲,結(jié)果要我們給他們買單(三吳三浙地區(qū)是東晉最富庶的區(qū)域,會稽更是貴族聚居的富中之富,打仗要的錢糧人,三吳三浙首當(dāng)其沖,王羲之就是被攤派的主之一)。輸了的結(jié)果我們擔(dān)待,贏了的名聲他們戴著,有傻子會干這種事嗎?王羲之終于忍不住了,勸了殷浩一頓,最后隱晦表示,再要打仗,這種冤大頭的活兒我不干了。我要罷官游山玩水去了。 但是永和十年,桓溫又北伐了——誰也沒把王羲之的建議放在眼里。 王羲之除了無奈還是無奈。好在,歷史并沒有特寫他的憤憤和無奈,時間記住的卻是他的瀟灑。因為,在這次北伐之前,一向?qū)φ伪硎緫n慮的王羲之組織了一次讓他流傳千古的雅集。讓這個實際上經(jīng)常處在憤憤狀態(tài)中的王羲之留給后世一個悲憫、傷感、浪漫的形象。這也許是中國古代最浪漫的雅集之一,由于后來唐太宗的官方強烈推薦成了唯一。那一年的三月三修禊日,王羲之在蘭亭宴請好友,曲水流觴。 出去玩是魏晉貴族們最喜歡干的事情之一,在這之前,有石崇的金谷園雅集,也有王導(dǎo)、王承和阮瞻每逢三月三的踏青。然而這次的蘭亭會卻因為陣容之奢華,制作之精良而值得大書特書。 那天天朗氣清,紹興會稽山的山道上星光熠熠。參會的巨星有:謝安和他的弟弟謝萬、侄子謝玄,孫綽,王羲之和他的子侄凝之、徽之、肅之、玄之、蘊之,還有郗曇,庾蘊,庾友等。謝家,王家,郗家,庾家,俱為名門。大家玩游戲,把杯子放在特別疏通過形狀的溪水里漂流,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喝酒作詩。這一個游戲本是輕松愉快的事情,然而,這些越是衣食無憂的人越有對于命運和人生的擔(dān)憂。所以王羲之那篇為這些詩作總結(jié)的《蘭亭集序》是很有宿命般的悲涼感的: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fēng)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這種對于生命短暫的悲憫,從自然中生發(fā),又把自己融進去。后來也許感動了盛唐的詩人李白,他在那首《春夜宴桃李園序》中不點名地向王羲之致敬,“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