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華虹或者說國資主導下的半導體公司,他們的主要目標不是企業經營,不是利潤,而是保住自己的位置。 而半導體領域是不可能有什么穩賺不賠的生意,大部分決策都需要冒風險。 華虹之前想著依賴NEC,結果NEC都日子一年不如一年,連續三年出現巨額虧損,連NEC這樣有著百年歷史的巨頭尚且如此,這就讓華虹更不敢做決策了。 把賬面上的資金拿來擴產說的容易,但是擴產之后虧了誰來承擔這個責任,不和新芯捆綁空有產能很難拿到訂單,不和新芯合作,靠華虹的管理體系,待遇不行管理水平不行良品率上不去,有訂單也有可能虧損。 當然企業也不能不經營,這屬于是耗子鉆風箱兩頭受氣。那怎么辦,他們對程序合法就會有極其苛刻的要求,把大量精力放在前期可行性研判上,然后中間流程盡可能要求所有領導都要簽字同意。 所有人一起擔責。 這樣程序確實合法,但是流程的冗長導致他們在高度市場化的芯片領域沒有半點競爭力。 從做決定到投產比別人多一倍的時間,也就意味著資金浪費了一倍時間,投產之后良品率爬坡比其他公司慢的那就不止一倍,多重因素下利潤低的可怕,甚至虧損也不罕見。 這是華虹的現狀,又不僅僅是華虹一家的問題,目前所有半導體領域的國企都面臨差不多的問題,機制僵化的劣勢在高度市場化競爭的芯片領域展現的非常明顯。華晶比華虹還要夸張。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虹則是想到了,干脆自己不負責具體經營,把所有生產甩給新芯,華虹只負責資產管理。 也就是說華虹負責出錢,新芯負責管理,大家每年到了點來分賬。華虹從半導體公司變成了金融公司。 后世的能源投資公司就是這類玩法,投資光伏項目但是不負責具體經營。 周新說:“教授,這種要求太過于具體,我肯定沒有你清楚,新芯是否適合把華虹的芯片產能全部接管過來。 不過我倒是有我的想法,這也不失為一條出路,國有企業的資產由民營企業代為管理,對方負責監督和分紅,我們負責具體管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