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因勢利導 一個管理者走進辦公室時,卻看到幾個人正在為昨夜的女排比賽議論紛紛。面對這一意外情況,這位管理者沒有命令大家停止議論,而是興致勃勃地加入了討論,談起了自己的感想。二三分鐘后,大家靜下心來聽他講時,他卻巧妙地將話鋒一轉:“中國女排的勝利為中國人爭得了榮譽,它證明了中國人的偉大,但是中國在科學技術、經濟建設上還很落后,被人瞧不起,我們也要有女排這種拼搏精神,把我們的科學技術、經濟建設搞上去……” 這位管理者運用的就是“因勢利導”的語言藝術。他及時地“借”了員工們強烈的愛國熱情之“勢”,恰到好處地加以點撥指引,順勢將大家的熱情引導到工作上,不僅很快恢復了辦公秩序,還借此激勵員工們努力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果這位管理者運用命令式的語言表達形式,雖然也可達到停止議論的目的,但無法使大家的思維從“女排比賽”中走出來。當人的思維朝著一定的方向進行,特別是當人處于亢奮狀態時,命令式的語言、強迫的手段效果都不好。因此,碰到上述突發事件時,只有借其勢,用巧妙的語言形式,自然地加以引導,才能達到扭轉局勢的目的。 ●順勢牽連 一位數學教師剛走上講臺,同學們忽然大笑起來,使他感到莫名其妙。坐在前排的一位女生小聲對他說:“老師,你的扣子扣錯了。”教師一看,果真第四顆扣子扣在了第五個扣眼里。局面有些尷尬,迅即這位教師煞有介事地對學生們說:“老師想心事了,急急忙忙趕著與你們──來──相──會。不過,這也沒什么好笑的。昨天我們有的同學做習題時,運用數學公式就是這樣張冠李戴的。” 這位老師先用幽默的語言為自己解了圍,緊接著,又順勢把這意外事件和學生的學習情況聯系起來,借此作比,指出了學生學習中的類似錯誤,既顯得自然,語言又形象,很快解除了尷尬的局面。 順勢牽連的應急藝術確能有效地使人從困境中擺脫出來,但必須注意“牽”得要自然、“連”得要巧妙,不能牽強附會,否則會弄巧成拙。 ●有意岔題 一次服裝展銷會上,一位營業員正在向眾多的顧客介紹服裝的式樣,突然聽到有個顧客在說:“式樣不錯,就是老點。”這位營業員一聽,馬上機靈地接著說:“這位同志說得對,我們設計的服裝式樣好,又是老店,質量保證,價格公道……” 其實,那位顧客說的是“式樣老了一些”的意思,這位營業員怕其他顧客受他這句話的影響,因而靈機一動,利用詞的同音關系把“老點”改換成“老店”,岔開了對自己不利的話題,模糊了對方的注意指向,有效地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方面來。 岔題是應付突發事件的有效方法。但要使岔題成功,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自然。所謂自然,就是指岔開的話題與原來的話題連得上、說得通。也就是說,岔開的話題與原來的話題要有某種聯系,如兩個詞語讀音相同或相近、兩個詞語意義相連、兩個話題概念相近、兩個景物同處一種語境,等等。二是岔題要及時。所謂及時,就是指岔題要抓緊時機,找準岔口,在對方話題尚未充分展開之前就以新的話題取而代之,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之中離開原來的話題,將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新的話題上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