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拒絕別人是一件極尷尬的事情,特別是對于喜歡講人情的中國人來說,它會使被拒絕者不快,嚴重的還會使氣氛變得陰冷,甚至影響彼此的交情。所以,我們應該掌握說“不”的藝術,讓別人心平氣和地接受拒絕。 ●推托拖延 推托拖延的具體方法有兩種: 一是借他人之口加以拒絕。 營業員小王在自行車商店工作,一天,他的一個朋友來店購買自行車。他的這位朋友看遍了店里陳列的車子,都不滿意,要求小王領他到倉庫里去看看。小王面對朋友,“不”字出不了口,于是他笑著說:“前幾天經理剛宣布過,不準任何顧客進倉庫。”盡管小王的朋友心中不是很滿意,但畢竟比直接聽到“不行”的回答減少了幾分不快。 二是拖延時間。 小張得知小周的店里賣彩電。他來到小周的店里,說自己急著想買臺彩電。小周示意他看看排隊的顧客,對小張說:“今天看來不行了,下次吧。到時間我再告訴你。” 有時候也可以把上述兩種方法結合起來運用。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某單位一個職工找到車間主任要求調動工種,車間主任心里明白辦不了,但他沒有馬上回答說“不可能”,而是說:“這個問題涉及好幾個人,我個人決定不了,我把你的要求帶上去,讓廠部討論一下,過幾天答復你,好嗎?” 這樣回答可讓對方明白:調工作不是件簡單的事,存在著兩種可能,使對方思想有所準備,這比當場回絕效果要好得多。 ●隱晦曲折 有時,對一些明顯不合情理或不妥的做法必須予以回絕,但為了避免因此引起沖突,或由于某種原因不便明確表示,可采用隱晦曲折的語言向對方暗示,以達到拒絕的目的。請看下面一段對話。 甲:“我們的意圖是使下次會議能在紐約召開,不知貴國政府以為如何?” 乙:“貴國飯菜的味道不好,特別是我上次去時住的那家旅館更是糟糕。” 甲:“那么您覺得我今天用于招待您的法國小吃味道如何?” 乙:“還算可以,不過我更喜歡吃英國飯菜。” 乙方用“美國飯菜不好”“法國的飯菜還可以”“喜歡吃英國飯菜”,委婉含蓄地拒絕了在美國、法國開會的建議,暗示了希望在英國舉行會議的想法。 此外,也可以用繞圈子的形式來達到回絕的目的。 有一個老板,一天把一個青年雇員叫到辦公室,對他說:“小伙子,我真難以設想,如果我們公司沒有你,我們的日子將怎么過,但是從下星期一開始,我想試試看。再見。” 這位老板繞著圈子,避開了“辭退”的字眼,用動聽的語言達到了回絕對方的目的。 蘇軾、蘇轍兄弟在京當官時有一個老友來訪,想求他們幫忙,弄個一官半職,但許久未見著落。有一天,那人見了蘇軾,說:“請你給想想辦法吧!要不讓你令弟給我幫幫忙也好。”蘇軾沒有表態,卻給那人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有一個人窮得混不下去了,想靠盜墓弄點錢財。他連挖了幾個墓,一無所獲。他看到跟前有伯夷和叔齊的墓,就先挖開了伯夷的那個墓。墓里面有人嘆聲道:‘我伯夷在首陽山挨餓,瘦成了一把骨頭,我是無法滿足你的要求的。’盜墓人聽了,懊喪地說:‘那我只好再把叔齊的墓挖開,碰碰運氣!’伯夷說:‘你還是到別處另想辦法吧!你看我這般模樣,就知道我老弟那里也是無能為力的了!’”那人聽了后,開始一愣,但很快便面紅耳赤,知趣而去。 蘇軾面對老友的請求,既不愿破壞舊日情誼,又不愿答應其非分之求,于是便用故事曲折地來表達自己的態度。他采用隱喻的辦法,用故事中的伯夷和叔齊自比為他和弟弟蘇轍,從伯夷的嘴里說出拒絕的話畢竟方便些,終于間接地拒絕了當年的好友。 ●避實就虛 避開實質性的問題,故意用模棱兩可的語言做出具有彈性的回答,既無懈可擊,又達到在要害問題上拒絕做出答復的目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