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從表揚入手,就好像動手術(shù)前給病人打麻醉劑一樣,讓病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康復。因此,在批評別人時,也不妨給“病人”打一個“麻醉劑”——使用“三明治策略”。 ●保全下級的臉面 一般情況下,在上司與下級的談話中,下級對自己的名譽要敏感得多。作為上級,當你希望改變自己下級的時候,請不要忘記保全他的臉面,這也同樣會給你帶來巨大收益,既達到批評的目的,又不為此招致任何怨恨。“人要臉,樹要皮”,敏感的下級對直截了當?shù)呐u深惡痛絕,如果上司在談話中能巧妙、含蓄地提醒他們注意自己的錯誤,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查爾斯·施瓦布一天中午路過他的一個煉鋼車間,發(fā)現(xiàn)有幾個工人在抽煙,而就在他們的頭頂,掛著一塊寫有“禁止吸煙”字樣的牌子。這位老板該怎么教訓他的伙計們呢?痛斥一頓嗎?拍著牌子說:“你們不識字嗎?”不,都不是。老板深諳批評之道,他走到這些人跟前,遞給每人一支雪茄,說:“年輕人,如果你們愿意到外邊去吸煙,我將非常感謝。”膽戰(zhàn)心驚的工人們心里有數(shù),老板知道他們壞了規(guī)矩,但他什么也沒有說,相反送給每人一支雪茄。工人們既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又不覺得沒面子,因此更加敬重自己的老板。 顧全下級的面子,特別是在批評時,這是多么重要,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上司都曾考慮過這些。很多人為了自己的目的和權(quán)威,橫暴地對待下屬的感情,挑剔甚至恐嚇自己的下級而從未想到這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更會損壞自己的形象。當你再次在部下面前怒火中燒時,為什么不先思考幾分鐘呢?要知道,減輕下級的痛苦,就是減少自己的麻煩。 ●打一棒子,給個甜棗 如果你的下級所犯的錯誤實在是令人忍無可忍了,憤怒的火山再也壓抑不住,如果你認為有必要給他們一個教訓,不妨爆發(fā)一次,特別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當然,此時你必須確認自己是正確的,而且不能過于苛刻,這電閃雷鳴般的一擊將給你的部下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樹立你的權(quán)威。當然,此時受到批評的這名下屬成了犧牲品,他可能會對自己的上級充滿不滿甚至抱怨和痛恨。故此,事情過去以后一定不要忘記及時安慰,解開下屬的這個心結(jié)。 史載古代伊利特王國有一名將領(lǐng)叫瓊尼斯,這位將軍治軍甚嚴,甚至可以說是百般挑剔。一日他巡視軍營,發(fā)現(xiàn)一名下級軍官軍容不整,立即召集手下全體軍官,當著大伙兒的面給予一頓痛斥,聲色俱厲,全軍上下為之肅然,被批評者也自覺無地自容。然而兩天以后,此人被召到將軍的辦公室,瓊尼斯對他笑臉相迎、溫言撫慰,檢討自己當日過于嚴厲。這名下級軍官當時就改變了自己對長官深惡痛絕的看法,表示堅決效忠上司。 這位古代將軍的批評術(shù)的確不凡,通過公開批評的“打棒子”,不僅整肅了軍紀,而且在部下心目中樹立了自己的威嚴形象;此后又在暗中以單獨道歉的辦法,化解了被批評者對自己的怨恨。 總之,不同的人由于經(jīng)歷、知識、性格等不同,批評和接受批評的能力和方式都有很大差別,上司應(yīng)根據(jù)具體情況和不同下級的特點,區(qū)別對待,采用不同的批評方式。 ●直接批評的三種方法 直接批評,就是不拐彎抹角,直接接觸所否定和批評的問題。其主要有三種方法。 1.商討法 通過討論、分析、交談的形式,以平和的心境和口吻,循循善誘,幫助下級認識自己的錯誤,并從中吸取教訓,提高認識。 2.命令法 由于時間緊迫、任務(wù)緊急、無法商討,上級可采用下達命令的方法否定下級的不正確行為。 3.激將法 有時對下級可采取激將法予以批評和否定他們的錯誤行為,或明揚暗抑,或明激暗壓,以收聲東擊西之效。 ●迂回批評的四種方式 迂回批評就是采取間接的語言策略接近核心問題,達到否定和批評下級的目的。它有四種常用方法。 1.詢問法 這種方法是指上級把核心問題掩蓋起來,佯作不知,但胸中有數(shù),按一定線索東探西問、順藤摸瓜,將“謎底”留在最后,促使下級自我感悟、自我更正。這樣就照顧了下級的情面,維護了其自尊心。倘若下級“執(zhí)迷不悟”,再去點破話題,也順情順理、無可駁辯。 2.側(cè)擊法 下級的有些錯誤或不宜點破,或尚未探準,需要用別的事例來暗示或提醒,以促其自我醒悟或自覺收斂,這就是側(cè)擊法。 側(cè)擊法又分兩種:一種是面對下屬本人,顧此而言彼,弦外有音,似在說彼,實即言此;或議他人,實指聽話人。可謂“醉翁之意不在酒”,拐彎抹角說到君。此法的關(guān)鍵是必須找到相似的事物或相似的人,否則相去太遠,難以對號,不易奏效。另一種則是面對眾人,漫無所指,點出一些只有當事的下級才能心領(lǐng)神會的事情,給其以必要的心理壓力,使他感到我的事上級已知,只是礙于情面沒有挑明,于是,從內(nèi)心深處自我警醒、自我矯正。 抗日戰(zhàn)爭初期,著名社會活動家沈鈞儒先生是參議員。有一次,參議員開會,休息時,參議員們?nèi)齼蓛傻刈e談。有人講了些嘲笑胡子的笑話,講完后還對著沈鈞儒發(fā)笑,因為他正有一臉不算少的胡子。 沈鈞儒也笑著說:“三國時期,關(guān)羽、張飛遇害以后,劉備決定興兵伐吳。要從關(guān)興、張苞二人中選一個當正先鋒。叫他們當場比武,結(jié)果不分勝負。又叫他們各自講述他們父親的本領(lǐng)。關(guān)興說他父親過五關(guān)、斬六將、斬顏良、誅文丑、杯酒斬華雄……講了一大套。張苞也說他父親如何一聲喝斷灞陵橋、如何三氣周瑜,等等,說得有聲有色。關(guān)興急了,說:‘我父親丹鳳眼,臥蠶眉,一口長髯,飄到胸口,人稱美髯公,你爸爸比得了么?’正講到這時,關(guān)羽忽然在空中‘顯圣’了,橫刀怒目對關(guān)興說:‘你老子有這么多長處你不說,單提老子的胡子做什么!’” 沈鈞儒講完,拂髯微笑,而嘲笑他胡子的那位參議員則面紅耳赤。 面對他人對自己胡子的嘲笑,沈鈞儒不動聲色地講了段《三國》里的故事,以引用的方法回擊了他人的挑釁。故事講到后面,情節(jié)引到了“胡子”上,沈老用聽來似原故事的語言,話鋒一轉(zhuǎn),一語雙關(guān)地點出了講故事的真意。借關(guān)羽“你老子有這么多長處你不說,單提老子的胡子做什么”之語,既委婉地批評了議論者的無聊,又表示了這樣一個觀點:論人應(yīng)顧全面,要言其主要功過,不要拘泥于小節(jié)。 3.回避法 這是一種不便于或不必要面見當事者本人或提及核心問題的一種否定和批評下級的方法。這種策略最常用于否定下級的某些不當意見和看法。 回避法慣用的技巧有兩種:一是見斯人不提斯事,使下級有“上級不予重視”之感,自動放棄己見。二是,果有不知趣的下級,則可采用提斯事不見斯人的方法。即有意無意地對別人提及此事不宜辦的理由,待傳入當事者耳中之后,當事人便知其不可為而自動告退。 回避法不可隨便使用,它只能用來處理那些十分微妙、不宜當面談的問題。 4.迂回啟發(fā)法 迂回啟發(fā),就是不正面指出和點破,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辦法,給下級以暗示和啟發(fā),使其悟出道理、提高認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