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代周》
第(1/3)頁
正文 第九十五章
高智平有許多追隨者,甚至可以說,年輕一輩中,他的追隨者最多,有市井之徒,有文人雅士,有騰沖府官員,也有手所握兵權的將領。
雖然不能說在騰沖府一呼百應,可說他能招攬數千守軍士兵,那不是難事。
高智平手中本就握有六千弓弩兵,而在騰沖城中,只要裝備上皮甲刀劍,那就是步兵,再騎上馬,那就是騎兵。
所以,經過一個白天,高智平暗中聚集起一萬人的兵力,決定次日凌晨,對東門外敵人發起攻擊。
是攻擊,不是襲擊。
這二者有著本質區別,襲擊屬于偷襲、游擊一類,而攻擊是不管你有無防備,我都要來攻。
也就是說,就算百里康不分兵,不作引誘之舉,高智平也一樣會在在同的時間發起攻擊。
百里康失算之處在于,他錯誤地估計了他的手下敗將有著與平常人不同的頭腦,也有著與平常人不同的身份。
身份決定了處理事件的態度,性格決定結果。這句話放在哪都適用。
分兵,削弱了段氏軍的實力,雖然百里康的三千明軍做為伏兵,有著奇兵的功效,但對于一萬來攻的叛軍來說,意外不大。
最多只是一個意外。
丑時一刻,當東城門突然大開,六千騎兵蜂涌而出的時候,東門外的段氏軍雖然有備,但一是沒有料到會有如此多的軍隊來攻,二是根本沒有預料到大理城有如此多的騎兵。
這種措手不及的意外。直接導致了段氏軍不可逆轉地潰敗。
其實百里康清楚,大理所產滇馬只適合作運輸,遠不能與北方戰馬相提并論。
而且步兵上馬就能成為騎兵?
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但分一千兵之后。段氏軍在東門的兵力僅六千余人,面對六千撲面而來的騎兵,這種氣勢,就足以擊垮段氏軍士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