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九章 攻入北平-《逆襲大清》
第(1/3)頁
天擇五年(乾隆二十六年)八月中
駐守在北平城郊外防御的滿清守軍與燚軍交戰再次大敗,只得退守回城內進行守城作戰,等待援軍抵達。
京城的滿清軍隊雖然是一敗再敗,但也并非是他們真的是完全不堪大用。
乾隆前期,滿清潛在的勁敵還不再少數,比如西北的大小和卓,準格爾舊部,西邊的各地的土司等等。
作為在天子腳下、京師重地的八旗子弟訓練,乾隆自然是關注的。所以他們腐化程度還算不得厲害,該有的戰斗力還是有的。
而京師八旗真正不堪大用是乾隆后期,周邊的勁敵基本上都已經平定,剩下的都是在乾隆統治下變得麻木不仁,可以隨意拿捏的百姓起義,這些人基本上不會有太多戰斗力,在長期的高福利下安穩中,他們也就變得不堪一擊。
乾隆后期,嘉慶前期爆發的白蓮教起義事情就可以窺見一二。那時候的八旗兵們去打那些手里只有和叉、鋤頭的平民出身白蓮教徒都無力取勝,最后還是靠著還沒有完全爛透的綠營才把這事平定下來。
當然了,如今所謂的八旗兵該有的戰斗力也不是說他們就真的強到了天下無敵。
事實上,滿清八旗的戰斗力強不強局限大明軍隊的軍餉足不足。入關前他們之所以有戰斗力強悍只說,一是自身生存條件所迫,二是大明軍隊的多數是各有私心,無心與他們死戰到底。
入關后,八旗戰斗力就急速的下降,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滿清的運氣好啊!那些能打的大明官兵都被自己人弄死后,那些還稍微能打的也被他們收攏了回去,剩下的自然不夠他們打了。
整個明末清朝的整個過程無非就是雙方擺爛的過程,不過幸運的是,他們爛得比其他人慢那些一點點,所以就有了戰斗力無敵說法。
這點放在「三藩之亂」的吳三桂身后就足以證明,只不過滿清的氣運是真的不錯,又把身為勁敵的吳三桂給拖死了,才讓這事這么結束了。
當然,這也并非是說京城的八旗兵完全沒有戰斗力。相反,如果是讓他們出去是平定其他的動亂,那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比如對付無組織的地方上農民起義。
但是對于稍微有點軍事組織,有點戰場經驗的動亂,他們就開始吃力了。
像是在平定大小金川之役中,需要前前后后打上十多年,最后還是靠著用錢和整個帝國的龐大資源把大小金川地區拖垮后才平定了下來。
你要說八旗沒有戰斗力吧,最后還是他們打贏的,而且還是靠著京城調來的健銳營英勇作戰,才獲得關鍵勝利的因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