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從小我就很內向,不喜歡見生人,但我父母總說我這樣不對,逼著我融入人群,想讓我變得外向一點。” “他們一直以來,對我有很多要求,我都一一做到了,學習好,老實,懂事,聽話,可是他們還是不滿意,覺得我太內向,在社會上肯定吃不開。” “我已經很努力地去改變自己了,路上看到認識的阿姨叔叔都會很熱情的打招呼,看到同學們在玩耍,就算不感興趣,也會加入,可是那種無法融入,小心翼翼的隔閡感,真的讓我很焦慮。” “即便討厭那樣的自己,但我還是逼著自己裝作開朗的樣子。這樣能讓父母開心,親戚夸贊,讓我覺得一切都值得。” “上了大學,因為住在宿舍,我也不能不合群,否則會很奇怪。” “我以為只要努力,就會有所改變,變成我想成為的那樣,但有些事并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的。” “漸漸地,我變得越來越焦慮,緊張,無法忍受人多的場合,總覺得別人過于吵鬧,一出門就會郁郁寡歡,只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會得到一絲平靜。” “我以為自己得了抑郁癥,為了克服這種內心的焦躁,我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 “不但讀了很多心理學的書籍,還去看了心理醫生,袒露自己的心聲。” “查了腦電圖,嘗試做認知行為治療,甚至還試了催眠療法。” “嘗試了好幾家不同的醫院,但結果并不如人意。” “碰巧趕上畢業季,因為忙于找工作,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我想著可能工作了就會變好,因為有人說我就是太閑了,忙起來就不會想這些事了。” “后來我找了個996的工作,想著只要忙得天昏地暗,連睡覺的時間都沒有,肯定不用再跟人打交道了。” “可是,領導和同事比同學更難相處,我感覺他們對我抱有極大的惡意,每天都在打擊我,無論我怎么做,都無法讓他們滿意。” “于是,我開始害怕上班,一想起要每天面對他們,我的焦慮就更嚴重了,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我開始否定自己,各種負面情緒接踵而至,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縮在出租屋里昏睡。” “就這樣,一年后,我終于無法忍受,辭掉了這份工作。” “萬萬沒想到,辭職后,我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不但和身邊所有人都斷絕了聯系,甚至痛苦到想要結束生命,重新投胎,可是又膽小到連自殺的勇氣都沒有。” “后來我決定還是先活下來再說,就去看心理醫生,并確診了抑郁癥。” “吃了藥以后,似乎好一點了,起碼我沒有那么多負面情緒了,不再討厭自己,也能夠睡個好覺。” “但是這些藥物總有各種副作用,讓我很難受,我吃藥變得斷斷續續,我知道這樣也不對,可是沒辦法,不這樣的話,身體會變得越來越差。” “不管怎么樣,我雖然不想自殺了,負面情緒也少了些,但還是很害怕跟人打交道。” 小杰絕望地說道:“我這樣別說再找工作了,連下樓買菜都做不到,就連訂外賣我都不想接電話,我的手機時刻處在飛行模式,只有深夜才敢打開,我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嗎?” “慢慢來,你已經做得很好了,其實現在像你這樣的年輕人有很多,社會一直在發展,很多人在家呆著也可以,不需要跟外界經常打交道的。”林醫生耐心地說道,試圖寬解他的情緒。 “我這個人就是內向,就是不開朗,這樣不行嗎?為什么一定要逼得我開朗活潑,天天戴著面具跟人打交道?” “為什么路上看到人就要打招呼,為什么一定要跟同學搞好關系,為什么要拍領導馬屁,為什么要說話圓滑?” “我就不能好好做自己嗎?有些話我不能說還不能保持沉默嗎?” “我真是恨透了內向,外向這兩個詞,為什么要把每個人貼上標簽,這么簡單地分類。” 小杰仿佛打開了泄洪的閥門,盡情吐露著自己的心聲。 當內心所有情緒都宣泄一通后,他的焦慮似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解。 所有的話都說完后,小杰看著林醫生,流露出感激之色:“謝謝你,林醫生。” 這一次,他終于可以直視林醫生的眼神,目光沒有躲閃,雖然只持續了三秒鐘,但也是難得的進步了。 “你做得很好,就是要這樣,先做你自己,然后慢慢地嘗試,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跟別人打交道。” 林醫生贊許道:“要記住一點,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好嗎?” “嗯。”小杰迷茫地點點頭。 雖然他不太明白,什么叫做以自己的方式跟人打交道,但他知道,林醫生說的不會有錯。 這些年來,他看了起碼快10個醫生,大部分所謂的心理醫生對他都很敷衍,只是大略地問一下病情,馬上就開出藥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