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未來的打算-《重生1980之強國崛起》
第(3/3)頁
“爺爺,我準備三四歲時再去上學,現在嘛,家里不是有很多書嗎,我先看完了再說。”
“大孫子,那些書對你不都是看完了嗎?而且學的很好。”
在爺爺眼里,現在這個剛剛六個月大的孫子已經和自己這樣的大人正常對話已經完全沒有問題了。
“嗯,姑姑叔叔他們的書我都會了,爺爺,你上學時不是還也有書嗎?都給我,我都看。”
“什么?我的書你也看?你看得懂嗎?”
爺爺嚇了一跳。
爺爺上學時學的是化工專業,有的都是專業類的書籍,自己這個孫子再厲害也看不懂這種書吧。
“沒事,我就是看看,爺爺你把你的書都給我看吧!”
劉瑯可是有著自己的打算,算起來他的知識足夠他在這近四十年里“叱咤江湖”了,但既然他重生在這一世,可不只是想賺錢而已,他有他自己的情懷。
劉瑯的情懷是什么?很簡單,就是要讓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城市變得更加富裕。
劉瑯前世在阜城的發改委工作,負責的是制定規劃,什么每年生產總值增長百分之八,什么年人均收入增長百分之七,這樣的數據不知寫過多少遍,事實上呢,很多都是虛假的,甚至是編造出來的,都是為了上面的政績罷了。
一個市、一個省乃至一個國家,發展好與壞,根本的是看其產業是否健康。
就如八零年的阜城來說,每年今千萬噸煤炭的產出,縱然大多數都給了國家,但是也給整座城市帶來很大的財富,礦工們的工資超出普通人三成還多,工資收入多就具有更大的購買力,更多的資金進入流通渠道就帶動了整個城市的經濟。
但在二十年后,阜城的煤礦全部破產歸了個人,十幾萬礦工丟掉了工作,整個城市的經濟一落千丈,從全省前五名的位置一下子成了地級市中最后一名,雖然阜城也提出了轉型,但積重難返,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想要翻身淡何容易?別說是阜城了,就是被譽為新中國長子的遼北省,在經歷了建國初的輝煌后也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飛速衰敗,二十年后也成為了國家的一個沉重負擔。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