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主要原因還是內地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和文化的崛起。 在八九十年代,港島屬于發(fā)達經濟體,在華人世界中處于經濟和流行文化的頂峰,加上商業(yè)操作流暢的娛樂業(yè),自然影響力極大,單方面影響大陸。 后來隨著大陸經濟發(fā)展和對外開放,眼界開闊,港島作為一個城市的人才儲備自然就不足了。 經濟方面,當內地市場逐漸放開后,港島那幾百萬人口的小地方在擁有十幾億人的龐大市場面前不過是滄海一粟,娛樂事業(yè)就是為了賺錢,你是為了迎合十幾億人口的市場還是幾百萬人的市場?答案顯而易見,當然是前者了,這就讓原本扎根與港島本土的文化不再具有吸引力。 想想看,充滿了暴力的古惑仔,鬼神橫行的僵尸片能夠在內地上映嗎? 所有行業(yè)都是跟著資本流動的,資本才是王者,那些港島本土導演和演員紛紛和內地合作,說是兩地合作,其實話語權都在內地,港島不過重在參與而已。 另外還有人才上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問題,這個現象更明顯,二十年后,那些活躍在港片一線的港星都多大年紀了,什么劉福榮,梁家灰,梁朝為,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了,二三十歲的新生代根本擔不起重擔,反倒是內地,十六七歲的“未成年”少年都層出不窮,甭管有沒有能力,反正出道就有大批的擁躉。 年輕一代如同韭菜一樣一茬茬出現,中生代更是如日中天,什么“四大花旦”,什么“四小花旦”,大量的演員讓觀眾們都有了審美疲勞,在藝人如此眾多的形勢下,整個行業(yè)都蓬勃發(fā)展,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情況下港島哪里有機會?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