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兩年后,生產組更名為塑料金屬制品廠,企業自有資金超過十萬元,工人六十余名,廠房面積增至兩百多平方米。 “富起來”的何光建動起了心思,他花大價錢在外面請回來一位技術人員,專門指導產品的工藝更新,這件事在組內引發了較大爭議。 不過,技術專員很快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后,工廠開始生產掛車剎車閥、橡膠配件等產品,名稱也更改為公社汽車配件廠。 到了七七年,配件廠實現年產值二十五萬元,利潤達兩萬五千元,在當時,這幾乎是天文數字。 改革開放后的八零年,八零年,公社配件廠的主要業務變更為為某國有電廠配套生產風扇配件,這次轉變,給何光建的進一步做大提供了契機。 風扇和汽車不一樣,配件廠沒有能力生產汽車,但是研制風扇問題不大。 代工的同時,他們開始試制自有產品,并成功生產出公司第一臺四十厘米金屬臺扇,取名“明珠牌”風扇。 到了八四年,這一年是國家市場經濟的元年,無數年輕人爭相下海,這年六月,為了謀求新的發展,何光建在風扇廠的基礎上正式成立順德美地家用電器公司。 八六年,何光建又成立了空調設備廠,正式向空調進軍,開始時純粹是為島國的空調代工,后來漸漸做大,開始研發自主產品,直至成為國內行業的領軍人物。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