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些紅姑娘個個都生的一副好嗓子,唱起曲來極為動聽,加之寧修作的這首《采桑子》意境極美,又和愛情有關,更是適合青樓歌女傳唱。 青樓楚館絕對是推動詩詞流傳的重要力量,經由歌妓們一番傳唱,江陵城中無人不知這首名詞,無人不曉少年才俊寧修。 這之中當然也包括了縣學教諭何一卿。此刻何教諭在家中躺椅上閉目養神,小妾段氏正在為他捏腳。 他幽幽將那首剛聽來的詞吟出:“撥燈書盡紅箋也,依舊無聊。玉漏迢迢,夢里寒花隔玉簫。幾竿修竹三更雨,葉葉蕭蕭。分付秋潮,莫誤雙魚到謝橋。” 小妾聽得一愣,柔聲道:“老爺誦的這首詞很好聽啊。” “這首詞是青廬雅集之上傳出來的,據說是個叫寧修的生員作的。” 何一卿雖然是縣學教諭,卻也不可能對每個生員都印象深刻。 縣學生員有近百人,要是他個個都認得清楚還不得累死? 加之晚明時早已禮崩樂壞,縣學生員都喜好游學,真正每日到縣學點卯上課的也就是十幾人。這十幾人何一卿倒是記得清楚。至于這個寧修,他完全沒有印象,看來就屬于不怎么來縣學進學的類型了。 對此,何一卿倒是不怎么在意。 反正他吃的是皇糧,教的好與壞俸祿都不會變。江陵縣生員的文章水平在荊州府乃至湖廣都是排在前列的。即便他們不來縣學進學,鄉試時也一樣能考出好的名次。 只要江陵縣學生員的名次好,何一卿就能繼續穩坐教諭的位子。 “寧修?便是那個開了酒樓,做了肥皂,制出水泥修了王府的寧修?” 小妾的一句話讓何一卿立刻蹙起了眉頭。 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