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魏忠賢的煩惱-《晚明之我主沉浮》
第(1/3)頁
遼東的局勢越來越不利于大明。
天啟二年,熊廷弼和王化貞丟掉遼東除沈陽外最重要的堅城廣寧。這次戰役,熊廷弼主張堅守廣寧,而年輕卻又不懂軍事的王化貞,欲建功立業,在兵部的支持下,架空了熊廷弼,冒險出擊,最終導致慘敗。
廣寧城的十余萬守軍被努爾哈赤全殲。除四萬士兵被屠殺、不足五千士兵逃回寧遠城外,其余的士兵全部淪為建奴各旗的包衣。在廣寧之戰中,遼西附近的蒙古各部心態不一。
與建奴關系最為密切的科爾沁部,雖然沒有直接出動騎兵,卻利用離廣寧城最近的地域優勢,積極為建奴刺探大明的軍事訊息。
名義上臣服大明的朵顏三部、察哈爾部坐山觀虎,不發一兵一卒,在廣寧陷落后,公開臣服建奴。
而與大明關系密切的土默特部,首領林丹汗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后人,一向蔑視建奴,對大明和建奴的廣寧之戰,出動了一萬騎兵協助廣寧守軍。但土默特部離廣寧最遠,廣寧的明軍又敗亡得很快,等土默特騎兵到達廣寧城時,建奴已經平復了廣寧。
建奴不滿土默特部對大明的支持,出動優勢兵力猛攻土默特援軍,他們寡不敵眾,在傷亡五千多人后,退回草原。
廣寧地處遼西走廊與蒙古草原的結合部,是大明與蒙古各部結盟的地域平臺。廣寧的陷落,使大明與蒙古各部的交流完全中斷,大明聯合蒙古對付建奴的計劃正式破產。
廣寧的陷落,讓一貫不關心宮外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十分震怒,兵部受到的壓力很大。朱由校不得已啟用帝師孫承宗,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的身份經略薊遼。
孫承宗采用“積極防御”的策略,以寧遠、錦州為核心,在寧錦一線建立大量的堡壘,步步為營,消弱建奴騎兵的優勢。孫承宗修建堡壘雖然花掉數百萬銀兩,卻也保證了寧遠、錦州的安全,從天啟二年到天啟五年的四年中,努爾哈赤攝于孫承宗的威名,沒有侵略過寧錦一線。
但天啟五年五月,山海關總兵馬世龍,聽信自后金處逃歸的劉伯鏹的話,派兵渡過柳河,襲取耀州,卻中了建奴的埋伏,兵敗退回。
這本來只是一場微不足道的戰役,馬世龍雖然失敗,損失也不大。與遼東動輒數萬大軍傷亡相比,馬世龍的損失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孫承宗是東林黨人,在東林黨六君子被誅、首輔葉向高致仕后,以帝師的身份隱隱成為東林黨的首腦。
馬世龍的失利,閹黨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他們以馬世龍“損失馬匹六百七十匹”為名,大勢彈劾馬世龍,連帶著也把孫承宗給彈劾了。孫承宗上書天啟皇帝未果,一怒之下,自請罷官,回到家鄉北直隸的保定養老去了。
閹黨搞掉了孫承宗,卻沒有可以經略薊遼的人。
閹黨以魏忠賢為核心,以宮中的太監和東廠為班底,外圍是齊黨、楚黨。讓他們殺殺人、放放火、搞個栽贓陷害倒是拿手,如果帶兵,卻不是這塊料,加上現在遼東是個爛攤子,閹黨的人就更不敢接手了。雖然齊黨、楚黨都是外臣,但他們在斗不過東林黨的時候,就彎腰屈膝,拜倒在文人最看不起的閹人門下,自然沒有軍人的風骨。物以類聚,和他們有聯系的人,骨頭也硬不到哪兒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