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納瓦利躺在家中,宛如失神一樣不知晝夜地橫躺著的時候。 網絡之上,輿論依舊在變化。 茱莉亞在游行過程中死亡的那天,一開始的網絡輿論,基本上是以震驚和困惑為主。 畢竟,美國是個習慣游行示威的國家,雖然茱莉亞以及“團結街區”的那些人支持的對象是全美上下認為“罪無可赦”的惡棍馬西普,但一旦涉及到生命,還是不由得會讓人對此產生一些憐憫。 而且,網民最喜歡的并不是平鋪直述的真相,而是撲朔迷離的反轉,在反轉的過程中,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立場以及追隨的對象,生活不需要反轉,才能活得輕松;但新聞很需要反轉,才能吸引眼球。 就像是一部出人意料的懸疑電影一樣,不到最后一刻你永遠不知道導演安排了什么牌——所以在那個時候,甚至有不少人因為茱莉亞的死亡而反過來懷疑馬西普的死亡是不是確實有什么貓膩了。 ——但很快,這種懷疑在莫倫·奧都拉被捕時的影像泄露之后便消失了。 畫面中的那個男人,充分地表明了自己的心境,還有強烈的厭惡。 那種無比純樸的想要為自己女兒復仇,想要阻攔那些希冀通過“不公正手段”為真兇翻案的混蛋的心情,在網絡上得到了諸多民眾的贊賞——每一個普通人都會想,假如是我處在這種情況下,假如是我的女兒遭到了這種對待,我會怎么做? 于是,出自一個正義公民最本愿的“以眼還眼”的復仇之心,茱莉亞的死亡所帶來的那一丁點兒反轉聲立刻就如驚駭海浪中的些許逆流一般,瞬息之間便消失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則是網民們有志一同的,對于莫倫·奧都拉的行為的支持聲。 盡管有些人會覺得莫倫的行為有點過激——但無論是誰,都會發自內心地理解莫倫的行為。 甚至,在白宮首頁上,希望減緩甚至免除莫倫罪行的請愿書,已經有了超過五十萬用戶留名。 當然,相對的,作為莫倫所代表的“正義”的一方,作為死者的茱莉亞,自然要被踩進更深的深淵。 這是輿論攻防的自然之理。 當自己身處于其中一方的立場,發自內心地認同其行為之后,便會為了迎合自己內心的情感,強化自己立場的“正義性”,而下意識地尋找起對方行為中的漏洞和道德低劣之處——只有相對一方越是低劣,便越是能顯示出自己選擇的崇高性和無可爭議的正當性。 幸運的是,茱莉亞已經死了,而且“團結街區”也被全盤收攏在了特拉維斯手上,再沒有人能夠為她辯護。 于是,就像是馬西普一樣,死去的茱莉亞也遭到了同樣,如同馬克吐溫《競選州長》內容一般的窘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