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外商再來-《開發大西北從種子開始》
第(2/3)頁
比棉花還高!
這讓他心情倍好,跟著他種了苜禾1號的職工,也時常忍不住跑去棉花田里嘚瑟。
“今年棉價怎么樣啊!”
“每公斤11塊左右。”
“喲,漲了點啊,一畝也能賣個2000塊錢。”
“比不上你們種草的。”
“哎呀,也差不了多少,說是畝產2.5噸干草,哪有那么容易啊,我前兩茬就只收了1.2噸,這一茬也明顯減產了,全年能收2噸就不錯了。”
種棉花的職工別提有多酸了,2噸那也是2000多元錢。
想他們種棉花,還得一朵一朵的手工區采棉,最后下來也只能賣2000多點。
但棉花成本多高啊!
虧死了!
現在想改種苜蓿都只能等明年了。
還不知道有沒有種子。
但沒過多久,苜禾農牧的外貿大單傳到了兵團農業局。
苜蓿出口給島國3300元每噸?
與島商簽訂26萬噸外貿大單?
畜牧處的唐勇人懵了,隨后又把信息分享給了鄒慶,兩人聚在一起面面相覷。
鄒慶想了想,向唐勇說道:“兵團也有很多飼料加工廠,要不也考慮引進一下加工設備,向國外出口苜蓿?”
唐勇搖了搖頭,道:“與飼料工業相比,苜蓿加工業的運營難度比你想象的更大,經營一個萬噸級的加工廠要比經營一個十萬噸級的飼料廠要難得多。”
“苜禾為什么能行?”
“苜禾的原料極為穩定,基本不與農民打交道,交易成本低。
而兵團需要發動職工種植苜蓿并保證較好的收益,交易成本很高,收購來的原料質量也千差萬別,很難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
在浮躁的市場情緒下,像輝煌種業、兵團這樣理智的企業和組織并不少。
很多企業都經歷了市場的毒打。
奶牛場不收苜蓿,農民不愿意種苜蓿,加工出來的草產品也不符合出口的標準。
這些草業的拓荒創業者,堅守苜蓿產業多年,經歷過低估、彷徨和失敗。
苜禾的出現就像是黑暗海洋中的一盞明燈。
但這燈太神秘了。
很多人對其都是一知半解。
有的認為苜禾是種子牛逼,有的知道苜禾機械化和加工技術一流,有的推測其沒有原料困擾。
苜蓿商品草企業各自打探著消息,渴望從苜禾身上找到生存發展的秘訣。
九泉,嘉禾集團。
郭陽也沒想到只是一次融資,居然會引發這么大的關注。
連國糧和農發集團也承受不住輿論的壓力,多次聯系郭陽。
尤其是農發集團的尤復先,已經學會了調侃了,小老弟,要不要出海玩啊?
華夏農墾在非洲有十幾個農場,要不南美也行?
郭陽被弄得哭笑不得。
但還是委婉拒絕。
在種植業版塊,嘉禾現在還沒到出海的時候,國內的大片資源都還沒開發完呢。
從上到下,輿論的熱度有點消散的跡象,國糧的莊可和農發的尤復先剛準備松口氣。
郭陽又嘿嘿的說道,
“苜禾農牧第三茬牧草正在收割,新鮮的外貿訂單即將出爐。”
“這次的訂單只會比上次的更大!”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