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留不留余地?” 羅鉀的潛力很驚人,但開發周期同樣很長。 在鉀鹽開發項目上,已有先例是國家投資了20億元,運作了15年才投產的青省鉀鹽項目。 同樣,美利堅的鉀鹽項目也是運行了20年才正式投產。 按國開投的計劃,羅鉀目前的開工建設規模為120萬噸,但要到2009年才能投產。 羅鉀很誘人,但嘉禾也正是資金流動緊張的時候。 所以苗蘭春才這樣一問。 郭陽想都沒想,果斷說道:“晾著他們是為了談判需要,羅鉀的股份自然是越多越好。” 有苜禾1號的種子收入預期,為羅鉀項目多付出幾千萬還是值得冒險的。 但郭陽覺得事情沒那么簡單。 兵團既然有意,那肯定是得到了自治區的支持,嘉禾貿然參與可能落不了好,所以要等一等。 他也想著,等民勤的事情忙完了,就去趟羅鉀。 處理完各種事務,郭陽又去戈壁上看了下。 苗圃的場地已經動工,離討賴河不遠。幾臺挖機正在平整場地,為搭建溫室做準備。 新培育出來的沙棘已經在育苗盆里播種,等待著發芽。 郭陽看著這條河流,聯想著嘉峪關的新城規劃,此前培育的瀚海紅麻和沙棘應該能發揮不小的作用。 …… 九月的第一天,郭陽踏上了回鄉之旅。 幾個小時后,離民勤北部湖區越來越近,一路經過幾個鄉鎮。 道路兩旁一眼眼的機井,有的停用了,但有的還在肆意抽取著地下水,澆灌著農田里的耗水作物。 看到這一幕,郭陽的心情很復雜。 三年前的景象一幕幕浮現。 良田被蠶食,房屋被掩埋,群眾無法生存,被迫背井離鄉,女人小孩在生態移民的大巴車前痛哭。 以前他會認為這是當地無節制索取,紅崖山水庫規劃不合理致使下游斷流導致的。 但如今他的心境和見識又不一樣了,民勤在六七十年代,也曾是每年為國家提供800萬公斤糧食的糧倉。 “豐收的喜悅,生態的隱憂。” 華夏一直以來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用現在的眼光和已知的結果去看歷史,是對當地付出的不尊重。 道路兩旁,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依然一左一右的守護著。 但情況比印象中的好。 郭陽透過車窗,依稀記得這里原來是棄耕的鹽堿地,如今卻生長著稀疏的人工草地,鎖住了風沙。 有些路段還能看到河道,河道里沒水,但是濕潤的,兩側的植物也更密一些。 一路來,也沒遇見漫天狂沙的情形。 沒過多久,郭陽見到了大哥郭山和陸漢斌幾人。 明顯是早等著了。 “大哥,大嫂。” “老板。” 說說笑笑的寒暄了一陣。 大哥郭山依然佝僂著背,皮膚也被曬成了古銅色,但精氣神很好,大嫂臉上也帶著笑意。 不過好臉色沒持續多久,郭山催促著,“小弟,婚姻大事該考慮了啊!” “不急。” 大嫂說道:“小霞都談男朋友了,再不急,侄女都比你先結婚。” 一談這個,郭陽就感覺頭疼。 眼神示意一旁看戲的陸漢斌等人,幾人卻左顧右盼的裝作不懂。 郭陽只好應付了一番大哥大嫂,隨后借著要忙正事的借口,才算蒙混過去。 “膽肥了啊!” “老板,你這長期躲著也不是辦法,還不如痛快點,讓他們一次說個夠。” 看著幸災樂禍的陸漢斌,郭陽有點氣不打一處來,曾經稚嫩的青年,也變圓滑了不少。 在一旁的,還有沙海農牧的副總莊正,原苜禾農牧綜合部經理,主要負責對接政府和公司行政事務。 以及張競,除了用相機記錄外,也參與具體的治沙事務。 開了個小會。 郭陽被陸漢斌所說的情況震驚到了。 “已完成人造梭梭林7.73萬畝,工程治沙4.69萬畝。” “今秋的任務是老虎口沙區的1.65萬畝,和青土湖沙區0.418萬畝的工程壓沙。” “至此,14.488萬畝的工程治沙將全部完成,剩下的就是栽梭梭樹了。” “集團維持投入的話,還可以繼續承包沙漠。” 怎么做到的? 郭陽很想問,說出來的話卻變了,“辛苦你們了。” “別搞這么煽情。” “你知道這三年有多少人想給我塞紅包,從我手上拿工程嗎?”陸漢斌笑道。 “哦?” “沙海現在不直接和農民工打交道,而是交給了地方組織。” “依托公司的資金支持,每年春季都會組織治沙造林的專業工程隊,對沙患嚴重、急需治理的風沙口進行集中治理。” “沙海則是聘請了40多名技術人員進行跟班作業,確保造林質量。” “每年一兩個億啊,有一半都進了治沙隊伍的腰包。” “現在當地人都稱贊郭總你是大慈善家,為家鄉做出了天大的貢獻。” 郭陽感覺陸漢斌還真是變了一個人,他這模樣,郭陽也吃不準其到底有沒有拿回扣。 但其實沒必要糾結這些。 賬是算得到的,自然能量的增長也讓他有大致的判斷。 他也愿意相信陸漢斌。 郭陽贊揚道:“成績斐然啊,等會去看看。” “還是有很多問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