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此時郭陽依然留在京城。 不是他不想回酒泉,而是領導擔心他的安危,讓他暫時留在京城。 同時,兩人也一直在為未來進行溝通,以‘如何征服全世界’各自作了設想。 外界的熱鬧似乎與他們無關。 這一天, 兩人討論正酣,一通電話突兀地打了進來,郭陽看了眼,是瞿陽,這會兒應該在巴西。 “從巴西來的電話,看來嘉禾在巴西的情況也不太妙。” “這不正是你想要的結果?”大領導好整以暇地準備看戲,“接吧。” 郭陽開了免提, 瞿陽粗糙的聲音傳了過來,“老板,收購孟山都的種子庫的事,黃了。” …… 一個月前, 瞿陽來到了塞拉多草原,這里是巴西中部,也是巴西核心地帶,首都巴西利亞也坐落于此。 同時,這里也是孟山都巴西種子帝國的中心。 塞拉多是一個熱帶草原, 長期以來,這片土地被認為是不適合農業發展的。 原因之一是土地太過貧瘠, 以及全域覆蓋著茂密的灌木叢,‘塞拉多’在葡萄牙語中就是茂密的意思。 然而, 在20世紀70年代,巴西農業研究公司培育的大豆品種,讓這片看似荒原的土地變成黃金地帶。 塞拉多地區炎熱潮濕,熱帶地區的白晝時間也比溫帶地區要短,而大豆從千年前開始,一直在溫帶地區繁盛。 塞拉多的種植業要想取得成功,大豆必須能夠在溫度更高而光照期更短的熱帶茁壯成長。 此外,塞拉多的土壤并不鯉魚農耕。 這意味著,能夠適應這一環境的大豆必須是強健品種,可以適應塞拉多草原缺乏基本植物大量營養素的高酸性土壤。 1975年,巴西農業研究公司在南部巴拉那州設立的大豆研究所,取得了這一舉世矚目的成就。 培育出了第一批適合在巴西廣闊的腹地種植的熱帶大豆品種。 巴西農業研究公司的種子,本質上就是一種超級種質。 因為他們不僅能夠在塞拉多的惡劣環境下生存,而且還比那些種植于南部溫帶地區的品種產量更高。 在接下來的20年里,巴西農業研究公司協助研發了數十種獨特的、適合巴西環境的大豆品種。 更難得是, 它是開源模式。 巴西農業研究公司和本地育種者分享其種質,這些育種者又逐年優化。 也就是在這二十年間,巴西的大豆每英畝產量實現了翻倍,成為全球大豆單產最高的地區。 而后, 因為巴西政府的極高利率,孟山都收購了巴西農業研究公司,以及最大的兩家種業公司。 已經臻于完美的種質資源落入了孟山都之手。 然而,大豆種子只是孟山都從巴西獲得的豐厚回報的一部分,直到現在,孟山都都還控制著巴西約40%的玉米種子市場。 相當于近乎壟斷。 因為在塞拉多,溫暖的氣候和全年的日照讓農民每年可以有兩季收獲。 通常會輪作大豆和玉米。 這里沒有在國內東北那樣的冬季休耕。 收獲大豆作物和種植玉米作物之間的間隙,可能只有短短的15分鐘。 在大豆聯合收割機之后,玉米種植機就會緊隨著進入農田。 孟山都在這種無縫銜接的播種系統之中,每年都能獲取數十億美元的收入。 更無恥的是,孟山都將抗農達技術添加到了由巴西育種者手工挑選了幾十年的種質中,然后對外聲稱是孟山都的轉基因技術讓作物實現了高產。 其實只是它竊取了育種工作者的成果,轉基因種子并不一定比傳統育種產量要高。 但孟山都的抗農達技術確實能讓農民更輕松,也讓他們更省錢——至少短期內是如此。 因為塞拉多草原上的農場太大了,在90年代,60%的農場都超過了2400英畝。 而如今,這個數據更夸張,五六萬英畝的農場比比皆是。 瞿陽抵達這里的時候,見到的就是一望無垠的商品作物。 天禾種業數年的努力,只是通過陶氏巴西在玉米種業上撕開了一條口子。 但這里依然是孟山都的自留地。 即使它現在飽受摧殘。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