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這一刻,李樗就仿佛成為了畫家的嘴替,把畫作之中所想要表達(dá)的意境說得頭頭是道。 雖然當(dāng)中有些東西,黃翰林自己作畫的時候都沒有想那么多,但聽了李樗之言,好像還真是那么回事。 “小友謬贊了,這些都是我仿名家之畫而作,談不上什么用意。” “老大人謙虛了,有道是畫虎畫皮難畫骨,這臨摹之作,筆法和用墨都還能靠著苦功去靠近,唯獨(dú)這韻味二字最難接近,老大人能連這一點(diǎn)都能夠做到,可見已得其中真意。” 旁邊一個老者略帶恭維,不著痕跡的拍馬道。 其他人也紛紛稱是。 笑談之中,黃翰林老懷大慰,終于讓自己的兒子拿出了另外幾幅早就已經(jīng)備好的畫供大家欣賞。 結(jié)果眾人看后,盡皆面色微變。 第一幅是《骷髏幻戲圖》。 畫面中心是一個戴著幞頭,穿著透明紗袍的大骷髏閑適坐地,以右手提控一小骷髏,咧嘴而笑。 小骷髏作招手獻(xiàn)舞狀,對面是個尚未學(xué)會行走的小兒,跪地爬行,伸手欲抓小骷髏。 小兒身后為一婦人,雙手伸出似作阻攔狀,大骷髏身后坐著另一婦人,袒露其胸哺乳著懷中小兒。 畫中書有來自黃公望的《醉中天》曲: 沒半點(diǎn)皮和肉,有一擔(dān)苦和愁。傀儡兒還將絲線抽,尋一個小樣子把冤家逗。識破個羞那不羞?呆兀自五里已單堠。 落款是德隆十一年八月初三,桃山居士臨《骷髏幻戲圖》。 異術(shù)可以接地氣,不要接地府。 親眼見到這一幅《骷髏幻戲圖》,李樗不由得再次暗暗吐槽。 不過這幅畫并不是真跡,而是桃山居士,也即眼前這位黃老翰林臨摹南宋名畫《骷髏幻戲圖》所作。 原作畫者李嵩究竟想表達(dá)什么意思,后人不得而知,更多是自己的臆測。 眼前這位黃翰林想要借此表達(dá)什么,更是成迷。 李樗凝眉看著。 “骷髏,婦人,小兒……難道是生死轉(zhuǎn)化以及因果輪回之意? 兩婦人神情姿態(tài)各有對應(yīng),兩小兒也有骷髏血肉之別,端的是栩栩如生。”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