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 尚武-《黃天之世》
第(1/3)頁
宣政點內,一眾文武官員皆是暗自思索。
有人躍躍欲試、斗志昂揚,有人目光閃爍、似在思念,有人則是緊蹙眉頭,憂心仲仲。
許安坐在紫座之上,掃視著殿內一眾神色各異的文武官員,注意著他們的神色。
下方情狀一覽無余,那些躍躍欲試、斗志昂揚者多是武將,而且多為軍司馬、校尉一級的中層武將。
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
刀槍入庫、休戈止戰,與民休養是眾人的期許,但是對于他們這些武人來說,沒有了戰事,便沒有辦法收獲戰功。
和平的年月,想要成就將軍,那便需要靠資歷,靠人脈,靠各種各樣的東西。
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漫長的時間。
明軍是一支年輕的隊伍,年輕到最年長的都不過只是四十余歲,普通的軍卒很多都是二三十歲的年紀,包括這些軍侯和校尉也多是三十多歲出頭,罕有四十歲的者。
作為武將之首的龔都,如今也才不過四十二歲,明軍中層軍將的年齡也都在三十四歲的年紀,正值壯年。
他們擊敗了一個又一個的強敵,所有的對手,無論是匈奴、還是鮮卑,亦或是漢魏兩庭,都敗在了他們的手中。
他們的斗志昂揚,他們的戰意高昂,正是意氣風發之時。
他們都進入過太平道的軍校,經歷了軍校的學習,甚至優異者還進入過講武堂之中學習戰法,接受知識。
他們對于世界并非是一無所知,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之上還有許多國家、許多地界,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到底有多么遼闊。
他們知道如今華夏只占據了其中的一部分,再更西方,還有無比廣袤的土地。
有些地方已經被其他國家所占據,而有的地方甚至還沒有人涉足。
原先不知道便罷,如今知曉了這一切,又怎么能夠泰然自若。
歷朝歷代,凡開疆拓土者,皆名垂于青史,受萬眾所敬仰。
聲可托于弦管,名可留于竹帛,封侯拜將,此為大丈夫!
鮮卑覆滅、北地三部歸附,東夷臣服,海外的夷島大局已定,東方和北方的威脅已經解除,也沒有辦法再繼續擴張。
要想再繼續擴張,那就必須要遠渡重洋。
所以他們的目光皆是停留在了西域和南疆這兩處。
南疆有大片大片的無主之地,連帶著一眾群島,最南方還有一座巨大的島嶼。
海軍序列的一眾的將領自從知道之后,都想要去那些地方去好好看一看。
而在西域的更西,則無比廣袤的土地,甚至還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叫甚么羅馬。其國家的疆域頗大,甚至還圈了一片海,稱為其國的內海。
甚至其君主甚至自封為最高的統治者,這樣的行徑簡直是可笑。
到了戰場之上,他們要用刀槍教育這些夜郎自大的人,好好掂量一下自己的輕重。
天下可有萬國,但只能夠華夏一朝!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明土。
這一次設下西域軍區,定兵額五萬,許安所展現出西進的意圖讓他們感到心血澎湃。
那些目光閃爍、似在思念的人多為高級武將,也就是那些很早便跟隨在許安的身側的將校。
諸如郭泰、何曼、張楊、顏良、文丑等人,他們之所以在思索,目光閃爍,不是因為對于軍功沒有渴望,而是在猶豫。
他們的身上的軍功已經足以讓他們的下半生衣食無憂,甚至過的極為安逸,但是更進一步的誘惑,又讓其無比的猶豫。
他們在考量,是否應當主動親戰,前往西域或則是南疆。
緊蹙眉頭,憂心仲仲的人多是文官,他們的想法和武將不一樣。
文武分離的好處在于雙方職能封開之后,更加的系統化,使得職責不再混淆,軍管軍、政管政嗎,軍政分立,不再糾葛,也更加的高效。
但是壞處便是,文武分立之后,很多時候意見常常相左,因為雙方的在很多的地方的利益也不同。
明國以武立國,尚武之風盛行,而文風卻是較為衰落。
大部分的成績優異者,其志向皆是要進入太平道的軍校之中學習,石渠、天祿兩院雖然位于應天府內,但是仍舊只是作為二等選擇。
而在庭中,一眾武將掌握的權柄遠比文官要高,很多文官本身原來就是武將,他們和武將的想法也是一樣。
如今的明國本質上其實是一個軍國,去年,明國全年的財政收入四分之三都用于軍事之上,那些從世家豪強之中收繳而來的大量銀錢也被用在了軍事之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