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個簡單,我也會!” 見林旭在和泥,沉佳悅自告奮勇的過來幫忙。 要說別的菜,或許真的幫不上忙,但叫花雞這道菜,咱三歲就會了好不好。 陳燕說道: “要是你會的話,那我也會,不就是玩泥巴嘛……” 見閨女和外甥女挽起袖子,一副要下手的樣子,韓淑珍忍不住說道: “你倆要閑得慌就帶墩墩去附近的棧道走走,或者去幫著挖野菜,別在這添亂,多大的人了,還惦記著玩泥巴。” 這么多人都在呢,也不注意點,不怕人家笑話嗎? 沉佳悅撅了撅嘴,將墩墩一把抱起來: “走兒子,媽咪帶你去挖野菜。” 墩墩一聽,立馬搖了搖尾巴。 它對這里有些陌生,又感覺來過,正想走走看看呢。 旁邊的土地上,沉國富挖了個坑,架上木柴,大火燒著,等會兒這些木柴燒成木炭,就可以做叫花雞了。 他一邊將木柴往坑里填,一邊跟林旭聊叫花雞。 “小旭,我聽說過去的叫花雞根本沒現在這么講究,連雞毛都不褪直接吃抹泥巴,真是這樣嗎?” 】 林旭說道: “確實是這樣,把雞從脖子的地方擰一下,連血都不放,然后從雞屁股的地方挖開,內臟全都掏出來,往里面塞一些食鹽,在雞毛上抹泥巴,要一直抹到毛根的位置,烤好了剝開,泥巴會把雞毛帶下來,一點不耽誤吃……這是標準的叫花子做法,不過現在不提倡。” 帶著雞毛一塊兒烤,雞毛中的腥臊味和雜質一點沒糟踐,全進雞肉中了。 過去要飯的沒鍋沒灶,用這種方式湊合著吃偷來的雞,但現在,基本上沒人這么操作了。 拋開衛生問題不談,光里面雞毛毛根中的味道,也不會好到哪去。 好在能這么吃的人,基本上也不講究味道了,填飽肚子就行。 而現代烹飪講究美觀、味道、香氣等因素,所以叫花雞的做法也被重新改進,并且還發展出了各種分支做法。 比如乾坤叫花雞,比如面包叫花雞等等。 這邊和泥的時候,曾曉琪和齊思明剛剛洗了把臉,拿著各自的背包往池塘的方向走去。 曾曉琪的父母閑不住,在池塘旁邊開辟了一塊菜地,這會兒兩口子正侍弄呢。 齊思明摸了摸背包問道: “這是給叔叔阿姨買的新衣服,你咋塞得鼓鼓囊囊的?會有褶皺的。” 前兩天兩人逛街,曾曉琪給父母買了幾套春裝,今天塞進背包一塊兒帶了過來。 來的時候沒注意,這會兒齊思明才發現里面的衣服不平整,壓出了褶皺。 曾曉琪理了一下耳邊的頭發: “我故意的,這樣爸媽嫌貴讓退的話,就可以借口說有褶皺退不了啦……” 原來如此……齊思明從小生活優握,并沒有經歷過這些。 他心里感慨一聲,隨即說道: “我爸這幾天一直在幫著打聽,總覺得讓你父母在這里干活不合適,顯得我們特沒禮貌。” 曾曉琪一聽便拒絕道: “可別,這里挺好的,沒啥復雜的人際關系,活兒也比在老家時候輕松多了,要是換個高大上一點的工作,我爸媽反而不適應。” 而且對曾曉琪來說,父母掙多少錢無所謂,只要不在老家受欺負,自己時不時能來看看,已經比很多打工人好太多了。 京城這些打工的,誰能隔三差五的來跟父母一塊兒吃飯,甚至還能撒個嬌呢? 而且齊振濤剛在裙帶關系方面吃了大虧,可不能再讓他重蹈覆轍。 “那行吧,回去我說一聲,就不讓我爸媽跟著張羅了。” “嗯,不用張羅,這里挺好的。” 廚房門口,林旭用揉面的方式將黃泥和好,然后又用力摔打幾下,讓泥巴盡可能的黏一些,更容易裹到荷葉上。 一旁的陳媛媛問道: “老弟,剛剛這位師傅說八只雞呢,你這點泥不夠用吧?” 林旭說道: “能湖幾只算幾只,剩下的用面餅裹著,這樣有菜有主食,比黃泥裹著更好吃。” 用面餅裹著? 竇雯靜問道: “這不就是惠靈頓牛排的做法嗎?” “對,中餐西餐有很多共同的烹飪方式,除了叫花雞,西北地區也有面包羊腿,跟惠靈頓的手法差不多。” 林旭把黃泥和好,便洗洗手,去廚房里開始準備包裹叫花雞。 將腌好的雞從盆里拿出來,為了讓味道更好,林旭往雞肚子里放了點泡發好的干香孤,干筍片、干蝦、火腿、紅棗等食材。 量不是很大,主要給雞肉配個味道。 食材放好,將雞爪子折進雞肚子里,雞翅穿到雞脖子內,這樣能防止雞翅和雞爪被烤湖。 接著拿一張焯過水的豬網油,將雞的身體包裹起來。 包好放在用熱水燙過的荷葉上,雞背部朝下放在荷葉的一角,接著向前滾動,再將荷葉兩端多余的部分折到雞身上,繼續向前滾動,把整只雞包裹起來。 換一張荷葉,這次雞背朝上,同樣用荷葉把雞包住。 這樣套三層,纏上棉線,一只雞就做好了。 所有雞都包好,林旭拿著來到外面,正在跟外國朋友大談中國人居然把泥巴作為美食的lucy,這才反應了過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