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師兄,冬瓜盅的做法難嗎?” 來到師父旁邊,林旭小聲的問了謝保民一聲。 老謝笑了笑說道: “不難,這玩意兒哪怕沒烹飪基礎的人也能做出來,把冬瓜切開,瓤掏干凈,再放進開水中焯燙幾分鐘,撈出來直接放冷水里投涼,再加入食材和高湯放進鍋里蒸就行了,特簡單。” 一聽這過程,林旭也覺得確實簡單。 不過就算簡單也得認真學習,畢竟能夠上國宴,肯定有獨到之處,而且這是師父親自操作,絕對跟尋常人的做法不一樣。 高大爺今天用的是迷你小冬瓜,個頭不大,跟個小西瓜似的,不過正好可以做出單人份的冬瓜盅。 除了冬瓜之外,還有鴨肉、海米、干貝、春筍、魚丸、水發香菇、金華火腿等食材,另外還有高湯、水淀粉、冰糖、黃酒、胡椒粉等調味品。 火腿和海米都含有鹽分,高湯是用金華火腿吊出來的,同樣也有咸味,所以冬瓜盅在制作過程中不需要再額外加鹽了,食材和高湯中的鹽分已經足夠。 高大爺拿著小冬瓜,從上半截四分之一處切開,切掉的部分做蓋,剩余的部分做盅。 “師父您歇會兒,我來就行了。” 謝保民拿著勺子,將里面的瓜瓤以及軟組織全都掏出來,只留比較硬的瓜肉部分,順便再把盅蓋部分的瓜瓤刮掉,整個冬瓜盅的雛形就制作完成。 林旭問道: “可以開始了嗎?” 謝保民把手中的勺子放下來,隨手拿起了刻刀: “師弟啊,冬瓜盅這玩意兒,可不光做出來就行的,尤其是重要宴席上,只要安排這道菜,就等于是通知后廚,該炫技了。” 說完,他拿著刻刀,開始在冬瓜盅的口部雕刻起來。 林旭這才反應過來,忘了有這一茬了。 冬瓜盅口部用刀雕刻成波浪狀的花紋,這樣看起來就漂亮多了,接著把蓋子也同樣雕刻一下,讓兩者形成完美的整體。 口部擺弄好之后,開始用刻刀在冬瓜皮上進行雕刻。 先用刻刀畫出一個鳳凰的輪廓,接著再用刻刀一點點把鳳凰雕刻出來,雕刻好之后再雕刻上裝飾用的花紋,整個冬瓜頓時充滿了藝術感。 正面雕刻成鳳凰后,謝保民又用刻刀在背面雕刻了五個大字: 【心靜自然涼】 不管滬上還是廣東本地,冬瓜盅都是夏季消暑菜品,所以廚師們喜歡在上面雕刻心靜自然涼幾個字,讓顧客放松心態,心情放平和,自然就不覺得有那么熱了。 高大爺沖謝保民說道: “過去國宴上可沒這幾個字,等會兒別讓攝影師拍到,免得觀眾們吐槽國宴不夠嚴肅。” 謝保民在幾個行楷大字上雕刻出一個方框,看起來像是一副名人墨寶烙印上了一般。 他邊擺弄邊說道: “邱邱上次在冬瓜盅上雕刻了一部分清明上河圖,我是做不到,只能文字取巧了……師父,您年輕那會兒做冬瓜盅一般都雕刻什么啊?” “那會兒一般都是改革開放人民幸福什么的,九零年前后一般都是亞運會和熊貓盼盼什么的,基本上都跟社會重大事件息息相關。” 冬瓜盅上能雕刻的內容很多,廚師們也喜歡用來展現內心的詩和遠方。 就拿現在釣魚臺的總廚們來說,他們有的喜歡雕刻字畫,有的喜歡雕刻小動物,還有人喜歡建筑和志怪傳說等等,每個人都有一手漂亮的雕花功夫,這讓林旭有種參加文士聚會的錯覺。 好端端的一群廚子,不說好好做菜,居然玩起了雕刻。 你們非得讓雕刻家失業不可嗎? 幸好鄧立松沒過來,否則這會兒怕是跑拍攝現場開始交流雕刻經驗了。 謝保民把冬瓜盅上的圖案雕刻好,又在蓋子上雕刻了一圈祥云圖案做裝飾,整個炫技過程才算是告一段落。 接著,他起鍋燒水,水開時把冬瓜盅和冬瓜蓋放進鍋里,用熱水進行焯燙。 做這一步時,還不忘提醒林旭: “冬瓜有一股生味,焯燙一下再做湯,生味兒就會轉化為鮮甜的口感,所以要想冬瓜盅好吃,焯燙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高大爺補充道: “冬瓜上雕刻花紋要注意,別太深,要把握不住就等焯燙結束了再雕刻,那樣更清晰,更顯眼。” 林旭點點頭,表示記住了。 冬瓜盅焯燙兩三分鐘后,從鍋里撈出來,直接投入到冰水中投涼,之所以用冰水,是防止冬瓜過熱而爛掉。 趁著給冬瓜投涼的功夫,謝保民開始給食材改刀。 鴨肉脫骨,切成小丁備用,用水淀粉腌制一下,放進開水中焯燙到斷生。 接著把火腿、春筍等食材同樣切成小丁,同海米一起放進鍋里焯燙一下。 把冬瓜從冷水中撈出來,控干水分,擺在一個瓦盆里,然后將準備好的食材倒進去,再加入高湯,放入冰糖,調入胡椒粉和黃酒,放進蒸柜里開始蒸制。 高大爺說道: “冬瓜盅這種美食其實挺家常的,用的料也沒什么嚴格的規定,雞肉、鴨肉、排骨、牛蛙、鮮蝦、螃蟹等等都可以,想怎么搭配就怎么搭配,做法也能先炒再燉,最后倒進冬瓜盅里蒸,也可以像現在這樣,不對食材進行煸炒,最大限度的降低湯品中的油花。” 這種美食的做法沒有什么嚴格規定,屬于想怎么擺置就怎么擺置的范疇,反正最終就是把各種食材和湯倒進冬瓜里蒸制,只要這個流程正確,做出來的冬瓜盅就不會太難吃了。 林旭認真聽著師父的講解,對這道美食有了新的認識。 在謝保民把冬瓜盅連帶冬瓜蓋全放進蒸柜里后,他好奇的問道: “這道菜中,是不是不能放滋補類的食材啊?” 謝保民一聽頓時樂了: “師弟觀察得夠仔細啊,這道湯是清熱去火解油膩的,要是放滋補類食材,比如枸杞黃芪,或者羊肉之類的,那樣就大錯特錯了,不僅不會起作用,反而還會起反作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