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盤古 第四章 原始部落?-《盤古志異》
第(1/3)頁
不一樣。
這地方真的太不一樣了。
不一樣到,在野外也席地而睡的她,適應能力極強的她,三天了都沒能適應過來。
她連翻幾個身,還是沒睡著,干脆坐起來。
此時她正和兩個女孩擠著睡。
兩女孩睡得正香,有個嘴里嘟噥著,翻了個身,又把她擠了擠。
兩女孩不和,她就是那條楚河漢界。
兩女孩的名字,左邊的叫大姐,右邊的二姐。
而她沒有名字,因為她還沒有十三歲。
這里的人認為十三歲以下的孩童都沒有靈魂,所以沒有名字。但因為她……的身主天生聾啞癡傻,大家都叫她啞巴。
而過了十三歲的人起名字就按照家中長幼,隨便起個數字。
那誰能有名字呢?
只有大巫覡有資格被天地賜名。
這幾天通過她的觀察,不難看出,這是個原始部落。
起碼制度是原始的母系氏族制。
氏族統領是大巫覡。
女為巫、男為覡。男女各有統領。
而氏族的財產一般劃分到母姓下。
比如平時的物品、財產、食物、生出來的孩子都記在女的名下。
這很能理解。因為在這種不穩定因素太多的世界,萬一部落種族之間打個仗什么的,男人是主要戰力,出去說沒就沒了。要是內部想分個什么財產,內卷一通。啪,整個族完蛋。確實也沒有女的穩定。
而男的平時在女的分工下工作,也可以去別的氏族走婚,他們想走的時候和家主說一聲就可以走了,相當自由。不過一般活動范圍也只能在通婚的氏族之間。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結婚的資格的。
只有氏族的大巫與大覡才有結婚的資格。也只有他們有結婚的資本。
不可族內通婚,只能族外通婚。這個不說她也知道,血親通婚容易生智力低下的孩童,就像她這種又聾又啞又傻的。
而一般一個大巫可以和多個大覡通婚,但一個大覡只能婚配一個大巫。
這樣說起來好像有點不公平,不過大覡婚配進這個大巫后可與族內的女子合房,鼓勵多配多生。
畢竟人是最基本的生產力了。部落與部落之間拼的就是生產力。
當一個大巫與多個大覡通婚后,這些大覡都要生活在這個氏族里。輔佐這個大巫。而那個部落將重新推選新的大覡上任。
所以一個氏族內會同時出現多個氏族的男子,男子與女子合房后生出的孩子都隨母姓。整個部落都是一個姓,這個姓是一代一代大巫傳下去。
當大巫與外姓大覡通婚了以后,兩個氏族內的所有男女都能自由結合,合房生娃。男的去到自己氏族大巫通婚過的氏族,可以去任何一個自己喜歡的女子家里住。幫她工作,與她結合生娃。
倒有那么一點自由戀愛的感覺了。
她想著,從縫隙里擠出來,下了床,穿上草鞋,走出了房。
天還沒亮,估計三更天。
這的房子她看不出是什么時候,哪里的房子。他們住在山林邊上,只能看出就是簡單用生土泥磚夯成的房子。
她住的房子算氏族里面非常好的,有木柱瓦頂。
房子有二層,她們住在這種院子里靠里的二樓房間。旁邊一間房是她‘阿母’的。就是個家的主人。
她的阿母,不是那日的胖婦人。而是一個較為清瘦的女人,女人小麥色皮膚,長相倒和那天她在林子里面遇到的女孩有三四分相像。那天胖婦人把她領回來,這女人看她身上東西都丟了。嘴上沒說什么,眼睛里一閃而過嫌棄的神情她可不會看錯。
因為是以前在孤兒院時經常看見的神情。
而此刻她不在這房間里,可以說這房間只是她的客房。
她真正的房間是樓下的外室小房。就在大廳客旁,那里是她合房的地方。
兩邊的屋子有廚房、茅房。也有儲物房、工房。工房用來養蠶的。
她們是西陵氏的旁支,只負責養蠶和剝繭。為氏族提供織布的蠶絲。
一般家里的女孩13歲成年。成年以后就負責養蠶的工作,未成年的孩子平時多去山里摘桑葚和桑葉。摘到的果子可以換些糧食、物品、器皿,也可以自己留著吃,釀酒、曬成干也可以。
平時大家都是以物換物,家家戶戶都可以相互換的。當然也可以去市場上換。經常會有外族來市場交易。
民以食為天,市場里換得最多的還是糧食果子。如果摘到品相好的桑果,上貢到宗族,宗族高興了就會賞些貝幣下來。
說到這貝幣可就牛了。
這貝幣分銅、銀、金。但換率極其不科學。
銅貝幣1000換1銀貝幣。銀貝幣100個換1個金貝幣。換而言之,1個金貝幣換十萬個銅貝幣,這合理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