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陳子龍見此干脆舉起了手中的手銃,對著他腦袋,問道:“捐還是不捐?” 鄭善偉:“……” 隨即,他只得答應道:“我們捐就是,敢問要捐多少?” 陳子龍報了數字。 而鄭善偉也不敢怠慢,只得忙吩咐管家去取糧食。 陳子龍則在拿了銀子后,給鄭善偉硬塞了一個“救災光榮戶”的木制獎章。 在陳子龍等農兵走后,鄭善偉氣得要把這木制獎章摔在地上,但他兒子握住了他的手:“爹!別摔,這可是五百石糧食換來的呀!” 鄭善偉這才沒摔。 就這樣,與吳興應對旱災是讓老百姓出錢又出力不同,夏允彝則是強逼士紳出糧,而讓百姓出力。 而因此,夏允彝雖惹得士紳們怨聲載道,但百姓們卻沒有因為大旱賣田賣地乃至賣兒鬻女,只是比往年辛苦了些,農忙之余還要參與修水渠。 但百姓們也沒白修。 因為知州衙門給他們發了工錢。 對于老百姓而言,自己的力氣不值錢,所以他們還覺得自己賺了。 不過,在朝堂上,吳興的名聲卻比夏允彝好太多。 “陛下,地方官員考成后,臣等一致認為,吳興堪稱現今本朝第一能吏!故而,吳興當重用,升遷回京!” 這一日,在朝堂上,吏部尚書周應秋向天啟奏報天啟六年的考成結果后,就將吳興贊譽為第一能吏。 天啟聽后有些不喜:“不是在睢州的夏允彝?” “陛下!夏允彝只能堪稱第一酷吏!” 吏部左侍郎錢龍錫這時候補充了一句。 天啟聽后沉下了臉。 而這時,大學士朱國祚也跟著說道:“陛下,據臣所聞,吳興在永城的確政績卓著,他興德教而倡學辦校,又賑災興修水利,當地士民皆稱其賢!” “陛下,臣乃永城人,臣可以左證,吳知縣作為本縣父母官的確善治,據臣家鄉親友來信說,吳知縣清正廉明、知民疾苦,又善于與民溝通,使新政推行過程中大受民眾歡迎,如今永城已路不拾遺、家家五谷豐登,人人知禮!” 作為永城人的太常寺少卿桂應卓此時跟著說道。 “是啊,吳興雖是翰林言官出身,但做地方父母官也很出色,將來若入閣,必為社稷之能臣!” “沒錯,吳公廉潔奉公、才干卓越,真乃吾等楷模!” “聽說已經有永城士民在為其縫制萬民傘,可見其有多得民心啊!吾不及吳公也!”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