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一時間,許多文官皆稱贊起吳興。 連帝師孫承宗也對天啟道:“陛下,臣也聽聞士林親友們多說吳興善水利、善治學、善馭民,反倒是夏允彝,到底是年輕,雖推行新政頗為認真,但卻也難免行事急躁,不知變通,而致使朝野間對其多有怨言!” “陛下!臣親自去了睢州,臣認為夏允彝將睢州治理的很好,也很得民心,而并非民怨載道,更算不上是酷吏,因為夏允彝任睢州知州期間,多次賑濟流民,甚至不惜將自己州衙騰出來作為流民臨時居住地。” 但張貴這時候替夏允彝說起話來。 他親自去了一趟睢州,他也由此不得不承認,夏允彝這個歷史上愿意破家救國的民族英雄,的確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也的確跳脫了只為自己階層利益說話的束縛,而在主政睢州期間,真的站在了庶民這邊,且嚴格推行著新政,也很開明的接納了當地百姓的一些建議。 天啟聽后,則趁此機會道:“是與不是,得朕親眼看看才知道,朕決定南巡,去這兩地親眼看看,看看他們推行新政的效果!” 朝臣們聽后大驚。 一些朝臣甚至因此感到不安。 皇帝要親自去看看效果? 那自己這些人為吳興編造的謊言豈不是要被戳破? 許多拿了吳興好處而為吳興說后的文官們其實并不是笨蛋,尤其是做過知縣官的,就更加清楚吳興這個知縣當的真實情況是什么。 也就只有孫承宗這些真正出身翰林且沒有州縣官經驗的才會真的相信吳興是能臣。 所以,不少文官很不愿意看見天啟出京南巡。 這時,太常寺少卿桂應卓就直接站出來道:“陛下!南巡乃勞民傷財之事,乃昏君所為!陛下乃仁厚明君,不當行此昏聵之事!故請陛下收回成意!” “請陛下收回成意!” 文官汪象春此時也站出來反對道。 “陛下,臣贊成南巡,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明斷國策!” 張貴提了一句,且道:“至于所謂南巡勞民傷財,無非是因天子出行,要提前令地方官府黃土載道,清理街巷,而這個很好解決,陛下只需下詔一切從簡,不令地方官民迎駕,也不必大搞繁文縟節就是。” 天啟點首道:“如張卿所言,一切從簡,路上必要之花費,朕自己用內帑支付就是。” “陛下,雖說如此,然天子不宜離開國都啊!自古圣明之君,莫不垂拱而治,何況,陛下自有耳目,又何必興師動眾,出京滋擾天下臣民,以致于人人不安啊,陛下!” 桂應卓依舊勸阻道。 張貴則冷眸看著這些人:“你們幾乎人人都稱他吳興治理有方,使民安居樂業,如今陛下要親去查看,你們又不準,難道你們今日所言皆是謊言,而怕陛下看穿了你們的謊言?!” 袁可立也很支持由天子去看一下變法的效果,也跟著附和道:“睢州和永城的變法試點,關系將來整個天下的變法,而整個天下的變法新政,只能出自天子一人決策!故,臣亦認為,陛下是當南巡!” 不屬于東林黨的禮部左侍郎馮銓這時候也站出來支持道:“陛下!夏允彝和吳興,到底誰治理有方,誰將新政推行的不錯,也的確需要陛下去親自查看,無人可以代替!臣亦支持南巡!至于勞民傷財,如國舅爺所言,只要一切從簡,不令地方官民出迎,況天子仁厚,言一切花費自內帑出,即便傷財也傷不及國帑民利!” 汪象春等不支持南巡的大臣們因此大怒,看向馮銓、張貴等人:“你們真要讓天子背下千古罵名嗎?!” 馮銓反駁道:“昔日,堯舜之時,便有‘五歲一狩’之制,我等支持陛下出京巡視民政,乃是致君以堯舜,如何算是讓天子背下千古罵名?” “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