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如今看來,果然指望民間百姓配合也不可能了,還是得動用朝廷的權力,強制執行!” “我們的百姓們還是只習慣當農民,只習慣在自己的土地上種田,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愿意去做出改變的,如今只能繼續用權力逼著他們改變,讓他們聰明起來主動起來,從只擁有弱勢文化的人變成有強勢文化的人,不再茍安。” 因此,張貴在制策司對韓爌、袁可立、陳子壯這些人如此說了起來。 “怎么強制執行?” 袁可立問道。 “立法!” 張貴回了一句:“把義務教育寫成律法,頒布下去,根據大明實際財力,先規定個漢人必須接受的教育年限,然后違背者,如果是官吏履行不當,則貶謫或革職;如果是父母不送其子女入學,則罰款或關押。” “以法家的手段,雖說能有立竿見影之效,但能否寬嚴并濟,以免百姓過于反感,而徒增官民沖突?” 袁可立這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做過多年的地方親民官,比張貴更清楚治民光靠法治是不夠的,也就在這時候問了這么一句。 陳子壯則依據自己在翰林院多年閱覽史料記載,跟著分析道:“是啊,昔日歷朝歷代皆以孝治天下,孩子對于父母,非僅僅是子女也,亦如同個人之私產。” “朝廷強行要求其讓自己子女讀書識字,變得聰明,并不一定是其愿,雖有望子成龍者,亦有保守者認為自己是什么樣自己孩子就該是什么樣,醫者之子亦當從醫,工匠之子亦當為工匠,否則就是背叛祖業,亂了自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故而,朝廷強行要求子女讀書識字,對于許多百姓而言,相當于奪其私產,擾其家務族歸。總之,就是會被認為擾民甚重!” 韓爌這時道:“內閣已有言官上疏,參劾有地方官吏為考成計,強推全民之教育,而擾民甚重。陳閣部所言已經應驗。” 張貴聽后點了點首:“諸位所言沒錯,但總不能因此,朝廷花錢準備了一桌子的飯,沒人吃吧?” “百姓要視子女為私產,而朝廷要視漢家孩童為將來根基,這里面涉及到個人之私利當不當讓渡于國家之利,孝當不當從于忠的問題。” “我認為是不用考慮的!” “既然社稷需要朝廷動用權力才能一直是太平盛世,那該擾民的地方就得擾民!不過,大冢宰也沒說錯,光是法家手段不夠,得寬嚴并濟,如同漢能強盛,就不僅僅是繼承了秦法,也行了些寬仁。” 張貴說著又道:“陳閣部言在如今漢人社會,子女對于父母,如同其私產。如果再直接些,陳閣部的意思應該是子女對于父母,如同其奴隸,是吧?” 陳子壯聽后訕笑了笑,他不得不承認國舅爺的話說的太重,只道:“可以這樣比喻,但也不完全對,畢竟父母也愿子女舍棄一切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