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結下弟兄周欽等——” “保定唐王把賊平——” “幸喜狼煙齊掃盡——” “隨定圣主轉回京——” “前三天修下辭王本——” “特地前來探探柳迎春——” “賢妻若還不相信——” “來來來,算一算,連來帶去,一十八春——” 這一套西皮快板唱的是暢快淋漓,林牧的嘴皮子利索,胡琴拉的也好,身上干凈,嘴上利索,這一段表演,堪稱完美! 在京劇表演中,內行都喜歡聽導板和慢板,因為這兩種板式唱起來很慢,而且需要超強的演唱功底,才能夠做到慢而不斷,將韻味唱出來! 而大部分的觀眾,最喜歡聽的,莫過于流水板和快板了! 速度快,聽著過癮! 但是,快板也有快板的難,絲毫不亞于導板和慢板。 因為,快板你不但要快,還是清楚。 本來京劇的很多字都是尖團字,上口音,讓一般沒有聽過戲的人都很難聽清楚! 這也是很多青年人表示京劇聽不懂的最重要原因! 再加上快板的速度加快,讓很多演員唱出來的唱詞很容易就出現吃音吃字的問題! 京劇最講究的就是,字正腔圓,從到學校的第一天,老師都會告訴你,每一個字都要唱的清清楚楚,字頭,字腹,字尾,都要清楚的唱出來! 話雖這么說,就算是那些名家大腕在唱快板的時候,也會時不時的出現一些小紕漏,更別說那些普通的京劇演員了! 為什么說生書熟戲呢? 如果你對這出戲一點都不熟,就算是梅蘭芳馬連良這樣的大腕在臺上唱,你也未必能聽明白他們唱的是什么。 就像是現在的電視劇里,演員們說的臺詞一樣,如果沒有字幕,很多人的臺詞你都聽不懂,但是有了臺詞,再聽,你就會感覺大不一樣,好像自己一下子就能聽懂了似的! 其實京劇也是如此,在電視上播放的京劇片段,如果沒有字幕,你會聽得很艱難,但是只要有字幕,你就會覺得演員們唱的是真清楚! 這就是為什么戲迷要對戲熟悉的原因了! …… 自然,林牧的這一段唱贏得了全場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其實,剛才的表演中有一些細節,普通的觀眾都沒有覺察到,那就是在林牧演唱的時候,孫梅在一旁的一些小動作和小表情! 其實這就是梅派當年對旦角的最大改革! 因為在梅蘭芳之前,青衣被戲稱為“抱肚子旦”! 因為青衣飾演的角色全都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雙手基本上都是交疊著放在小腹的位置,而且基本上在舞臺上也不怎么活動,所以,被稱為“抱肚子旦”! 在梅蘭芳之前,“通天教主”王瑤卿先生增加了一些青衣的動作和表情,算是有了一些突破! 那個年代,生行才是主角兒,旦角只不過是個陪襯罷了! 直到梅蘭芳先生橫空出世,將旦角直接提升到了跟生行一樣的地位,甚至隱隱有超過生行的意思! 而梅先生對于旦角最大的改變就是,讓旦角在舞臺上有更多的表現機會! 就像是《汾河灣》這出戲,最早薛仁貴在唱這一段自表身份的時候,柳迎春是不能有任何動作的,別說動作了,她連臉都不能轉過來,一直都是背對著觀眾! 主要就是為了凸顯出薛仁貴來,不能讓戲迷們因為柳迎春也分走了注意力! 所有人的注意力必須要放在薛仁貴的身上! 而梅蘭芳在最開始表演的時候,也是一動不動的坐在那里,但是他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京劇演員,總感覺什么地方不對勁! 但是,他又說不出來應該怎么改! 這個時候,對于梅蘭芳來說,這輩子最關鍵的一個人出現了! 齊如山! 可以這么說,沒有齊如山,就沒有如今鼎鼎大名的梅蘭芳! 沒有齊如山,梅蘭芳絕對不可能有現在的江湖地位。 而同樣的,沒有梅蘭芳,齊如山也不可能成為近現代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 兩人可以說是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了對方。 齊如山在觀看了梅蘭芳《汾河灣》之后,親自寫信告訴梅蘭芳,如果你十八年沒有見到丈夫,聽到對方在門外一訴衷情的時候,你在里面能一點反應都沒有嗎? 一句話驚醒了夢中人! 梅蘭芳在接下來的一場演出中,直接改戲! 聽著薛仁貴在外面表著自己的身份,梅蘭芳本來是背對著觀眾坐著,突然就半轉過身來,臉上露出了驚容,根據薛仁貴的唱段內容,梅蘭芳不斷的轉換著表情和神態,每一個變化,都能夠跟對方的唱詞息息相關。 尤其是唱到最后,梅蘭芳一臉悲喜交加的樣子,讓臺下的戲迷們終于送上了掌聲! 從那以后,梅蘭芳就徹底的奠定了自己旦角宗師的地位,也將旦角的地位提升到了巔峰!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