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沒事!我家老頭子沒那么小氣,咱們只是從那里繞一圈就回來,不會有什么事情的。” 說完,他沒等劉伯溫回應,便大步往江邊走去。 劉伯溫愣了愣,只好苦笑著疾忙跟上,然后不緊不慢的跟在朱棪的身后。 不多時,兩人迅速跳上早已停泊著的小船其中一艘,也不喚第三人陪伴,便離岸而去。 “嘩嘩嘩!嘩嘩嘩!嘩啦……” 水聲潺潺,由朱棪搖曳著船槳,小船便隨流水推動,緩緩駛離八里鋪。 碧波蕩漾間,二人舉目四望,日光明媚沁心,江風獵獵作響,兩岸正恢復生氣的景致也有種殘缺的美。 實際上,八里鋪營地西北,與三里橋相接的所在,有座揚子橋和隨之形成的集落,它原先是唐初連通大運河與長江的重要渡口。 可到了唐中葉,風沙不斷侵襲,瓜洲逐漸浮現,開始與北岸相連,揚子津也就完全失去了它的意義。 反倒是中間的這條支流河道,也就是朱棪、劉伯溫行船的伊婁河,成為了大運河新的寵兒。 朱棪之所以非要拉著劉伯溫游瓜洲,是因為若想將整個揚州打造成自己所設想的商業港灣…… 瓜洲絕對是這張藍圖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塊。 而原本在歷史地理版圖上,瓜洲便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地標——萬里長江東流,千里運河縱貫。 兩條華夏大地黃金水道的大十字交匯點上的唯一古鎮,就是揚州瓜洲渡。 如同她的名字,瓜洲是長江這根綿延的長青藤上結出的一枚神奇瓜果。 唐代以前,長江的入海口就在揚州和鎮江之間,長江帶來的泥沙在海潮的頂托下,在江口形成一道道攔門沙。 從漢代到晉代,這座長如瓜形的沙洲開始露出水面,并被賦以“瓜洲”之名,島上逐漸形成漁村、集鎮。 到了唐代,這個長江的“睡美人”始與北岸并連。 張若虛一首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江流宛轉繞芳甸”…… 描繪江海相連的壯闊景致以及出沒于潮水之間的連片沙洲,正是以瓜洲為中心的長江沿江景觀。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