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記-《奇物與發現時代》
第(1/3)頁
后記應該是我的慣例了。不過這本書算是親兒子,所以不算完全結束,以后可能會改,我感覺還是寫得臃腫了,可能再刪去十萬字到二十萬字會更好,也可能壓縮掉二十萬字,再加十到二十萬字的新內容會比較好,哈哈。但這都是遙遙無期了。
現在可以聊聊一些幕后的事情。
這里我會以盡量不涉及劇透的筆調陳述。畢竟這是為了一個概念而寫的長篇。
到了末尾,這個概念也清晰了,就是太極和無極,來源于好幾年前閱讀幾篇科幻短篇時的設想。不過最后呈現的模樣,和我一開始想的并不十分相似。
譬如說最開始這本書的第一卷是直接發現太極,第二卷發現無極的。第二卷沒想過名字,不過第一卷的名字一開始好像是叫星海航行。
發現無極很難寫,因為這就像從地球挖個隧道挖到比月球更遠的地方一樣,實際上也寫不了多少內容。
發現太極的內容中則在動筆前,就去掉了星海的部分。實際上在開始執筆后,我有點后悔,開始想會不會把太極的發光也去掉會比較好,做一個更純粹的反地球世界觀。
在這個反地球世界觀里,干脆把晝夜、冷暖、穿衣、食物、作息、人形、性別這些不太重要的概念全部扔掉,從頭設計。但我到底本性平庸,出于各方面的畏懼,放棄了這一想法。
原本地質上我決定保留地球的概念,但最后卻寫成了比較特殊的分層想法。這個分層想法也導致發現無極的過程變得比較玄虛。原來其實就是往下挖土的。
發現太極與無極便是發現時代的起源。
這些是很早以前的思考,也是本書的核心。
接下來在動手執筆本書時,我認為現行通俗小說對超自然能力與現象有非常強烈的尋求,多多少少需要一點。
于是就誕生了奇物的概念。奇物于本書是個次要的附加品,是為了滿足存在可以使用的超自然能力而存在的。
奇物的概念在通俗娛樂作品中非常多,上世紀初就有以“文明前遺物”為賣點的幻想小說。我個人傾向于類似于“游戲《以撒的結合》”這種使用道具組合進行戰斗的種類。該游戲具有數百個道具,道具的互相組合往往會誕生許多非同凡響的結果。
至于本體的屬性通常則居于次要。
這在網文中是比較少見的。
最后就誕生了一個初版的簡介:
“無法用已知的學問闡述其功能的奇物,以及基于奇物而研發的奇術,是穿越者顧川所見的這片嶄新的天地已經綿延數千年的主旋律。在奇物與奇術的進步積累下,現今的人間每一個地方都在醞釀變革的火苗。
自然而然,這奇物世界的歷史也會降臨在一些人的身上,或使一些人幸運的挺身而出,成為歷史的化身,前往世界的盡頭,了解天與地的道理的最深處,接著,永遠改變人類對世界萬物的認知,成為歷史轉折的縮影。”
里面提到了奇術,不過奇術在寫作前就被廢棄了,但依稀留有一些影子。
人彘部分所提到的補天刑和斷生刑,就是先期設想的奇術所留下的影子,總體以民俗和歷史取材為主。
奇物在實際寫作中,也想廢棄。相對于我個人的表達,超自然能力戰斗不是必要的,到了如今也失去了吸引目光的需要。如果日后修改,可能會刪掉這個多余的要素。
這種刪去不是說刪去文中所提到的種種特別的東西,而只是不再把這個作為一個詳細的特殊的系統進行描繪,換一種敘事角度,人們也不會對此也有多吃驚了,也不會刻意去提了。如今所用的更接近于現代幻想小說里強調魔法和仙術的存在的寫法,但我期望的效果不是這樣的,我期望的效果更接近于古人對神話民俗的態度吧。
接下來講講實際開始寫作的內容。
我個人的習慣是盡可能多寫一點東西。在幾年前的概念中一開始是從獻禮越獄開始講的,這是個比較經典的開局手法。當時還設計了些特別的奇物持有者作為中途boss,類似于一般幻想作品里超能力者的存在,或者西游記里,拿著法寶打悟空的妖精。不過從武力上來講,本書的初云是悟空,而顧川則是三藏了,哈哈。
不過實際動筆后,我受到數本描繪家族、鄉土與歷史變化的文學的影響,選擇直接從幼年開始講起。而發家的過程是很久以前設想過的在奇幻世界搞金融。但實際操作下來比較復雜,一方面不是我想寫的主線,但要交代的內容卻很多,一方面,我的認知比較淺薄,寫得不夠圓融鮮活。再一方面,很久前的想法放在現在也早就落伍了,總之呈現出來的結果不甚理想。
出逃后,天象的變化是一個隱含的主線。
本書只描繪了“太陽、少陰、太陰、少陽”四個階段。其實中途設想過更多的階段,比如滿月、日當正空和日食。但這未免太長了。
被不同的光亮所照亮的不同文明的世界,看上去很超現實,但在我在寫作的時候,卻突然想到地球不正是如此的嗎?而發現時代正是從中而生的。
不說相對論這么遠離日常的東西,單說天體運行里:
北半球在夏季,南半球就是冬季。
東半球在白天,西半球就在夜晚。
有趣的是,或者基于地理形成的必然,現代的北半球代表了先進的文明方向,而南半球往往落后一籌。南美的雨林,太平洋的孤島,或者黑非洲,都還充斥著原始的部落人。這些部落人把飛機當做神明崇拜,與文明世界唯一的聯系,是文明世界的人們對這些落后人的研究、審視與娛樂。往歷史上追尋的話,東半球在封建的長夜時,西半球卻在轟轟烈烈的搞工業革命。后者更殘忍地撬開了原住民的身體,把他們的土地收為己用。
盡管現代的網絡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但空間、還有時間所營造的龐大的距離感仍然叫人窒息。
縱然身處相同的時間,不同地方的人們卻好像完全處于不同的世界。所以世界需要探索者們,也需要文字。前者打破了空間的距離,后者打破了時間的距離,留下了歷史的唏噓和過去人的感慨,好叫未來的人知道我們的感慨原來是一樣的,而我們都不是孤獨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是論語里我最喜歡的話。
在第二卷的開始,是換臉的異族人,是沒有收走的伏筆。
如果對最后兩卷看得比較仔細的話,應該可以猜想到他們的來歷。在很早前的設想中,換臉是一種對抗齒輪人的方式,會干擾齒輪人的判斷,后來這些都棄置了。
第三卷中,阿娜芬塔有幾段沒有寫的劇情,因為主角團已經離開了,所以聽不到她的話了。
第四卷中,有個支線沒有明寫,只是隱含了,是關于蟲子的事情,來自幽冥的洗油蟲,對于瓊丘而言是一場徹底的外來生物入侵,也是玄鳥王朝所面臨的最嚴肅的問題之一。這種蟲害在后來穩定了下來。只有存在蟲害的世界線,使用洗油的齒輪人才會誕生,地井才具有很少的可能被鑄造出來。換而言之,必須要有探索客穿越代表世界已經寂滅了的幽冥區域。
結局是早就想好的,不過實際寫到第五卷時,其實我覺得停留在新生的龍在無極中看清了面前的所有道路,最后靜靜地在太空中凝望地球為止,也不要再沉入“人的夢鄉”與“莊周夢蝶”,這樣可能會更好。那時候我的腦海里是心經的一句話,揭諦揭諦,波羅揭諦(去吧去吧,去彼岸吧)。不過尾聲還是必要的,需要直接交代一下尾聲里關于好奇心和動物的起源與變化這兩個本文的重點。
還有些林林總總的小細節,點破了不是很好,就不多說了。
可能還有值得一提的可以點破的東西,但一下子也想不太起來,所以就到這里吧。之后可能會刪改一下正文的內容,還有修飾第五卷,短時間內只是可能。
如果有人關注新書的話,這個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原本說的要發在貓那邊的、具有**感覺的都市文,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寫了。
如果寫的話,可能是寫一本以假想的地球歷史為題材的奇幻小說,但具體寫不寫也不太清楚,但就算寫,應該也不會更得很勤快。
寫這本書后半的時候,我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總是寫一點,就切出去發一會呆兒,看一會兒視頻,做一點別的事情,循環往復。
這種不集中,讓我有些懷念很久以前的某個下午,因為興到意起,所以偷偷藏起一本作業本,用一支筆寫了一個下午的故事,有人喝彩,自然歡欣鼓舞,沒有人喝彩,自己也要寫得快樂。寫到開心的時候,在地板上砰砰亂跑,難過的時候就倦在床上一動不動。不過想來,這樣的日子也是不會再現的了。
最后,給看到這里的讀者送上兩首從前的人在從前寫的詩,也是本書重要的概念來源之一,聊以相藉。有緣的話,希望能在新的世界里相會。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