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五十二 榮夷出山-《西周長歌》
第(2/3)頁
梅里,本是大江南岸的一座要塞城堡,當年本用來防范嵬夷部族的。后來嵬夷臣服于鄂國,這里便漸漸成為鄂人與嵬夷部雜居共處的一座城邑。城南一片大湖,叫做芍池,方圓百余進廠一望無際。此處既有農耕灌溉之利,又有商旅舟楫之便,逐漸成了大江南岸的大城——城方六里,民居千戶。
雖則如此,鄂侯馭方的東遷大軍一朝擁到,梅里頓時顯得窄小擁擠起來。隨遷百官臣僚連同家族人口足足十萬余,禁軍一萬,內侍侍女奴仆及尚坊百工兩萬余,鄂氏嫡系人口并各種奴仆隨從也有三萬余,運送公室財貨的牛車一千輛,大船一千艘,全部車夫水手將近兩萬,再加上各族子弟兵將近五萬,滿當當快二十來萬人,卷著漫天煙塵擁來,將一座寧靜的城堡頓時淹沒了。
城內官署,客棧與富商大賈的所有空房都被緊急征用,饒是如此,卻連公室都不夠用。于是,城外扎滿了連綿帳篷,牛車被改成篷車住人,戰船也密密麻麻泊在大江與芍池,做了臨時倉儲府庫。站在城頭一望,方圓二三十里褐蒙蒙一望無際。
亂歸亂,但有鄂云這般久經商旅的精干之人從中操持著,大局還勉強撐得住。經他全力周旋調配,將周遭的三個小城堡也圈進了新“都城”,竟也在兩個月中將亂紛紛的二十來萬人馬大體安頓就緒。好在梅里原本豐饒,公室財貨在遷徙中也大體是絕大部分都搬了過來,有吃有喝,沒有發生大騷亂,局面便漸漸安定了下來。
內務穩定了,鄂馭方終于有精力操心操心外邊的事了。西邊的消息一條條傳來,鄂馭方的眉頭越皺越緊:衛和水軍已快操演成形,兵鋒所指非楚即鄂;楚都丹陽爆發鼠蠱之疫,熊渠請太子傅榮夷入城主持醫藥之事,作為交換條件,楚國交還銅綠山予周室;丹陽瘟疫漸次平息……
“你們怎么看?”鄂馭方指著桌案上堆積如山的義報與軍報,問站在案前的鄂云與鄂卯。這兩人一文一武,如今已儼然成為梅里新朝堂的頂梁柱。
“衛和水軍已成,楚國已交還銅綠山,周王室沒有了后顧之憂與掣肘,下一步定然會全力攻取鄂城。世子鯤處境堪憂啊!”遷都之前鄂馭方已正式恢復了鄂鯤的世子身份,因此鄂云才有此一嘆。
“君上!”鄂卯一步上前慨然請命:“臣請帶兵五萬回援世子,請君上允準!”
“那怎么行?”鄂馭方想也沒想便拒絕了:“五萬兵馬?這梅里有多少成軍人口?你帶走一大半,嵬夷叛變怎么辦?誰來護衛公室與社稷。此事無須再議!”
“君上,可世子他……”鄂卯還要再爭,已被鄂云猛拉衣袖,生生把話咽了下去。在保命這個問題上,和鄂馭方爭論是無謂的。梅里朝堂,誰都清楚這個現實,至于世子鯤,他久歷生死,這一回也不例外,只能自求多福了。
這段時日以來,丹陽東南的一座三進庭院的府邸,成了目下城內最引人注目的所在。這里,乃是在碉堡太子傅榮夷的臨時居所。求醫問藥的,無論貴胄還是平民,皆拿號排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入門一枚圜錢,不論貧富。
一個多月過去,丹陽的瘟疫漸次平息。人們提及榮夷府,無不交口稱頌。公子執在楚宮與榮夷府之間奔走傳話,對這里當然更加熟悉。
不過前些日子熊執只在前兩進院子與忙碌中的榮夷見面,而今日能獲準進入其真正起居的第三進院落,還是第一次。
這是一進極是幽靜的小庭院:北面正屋,兩側廂房,南面一道高大的影壁,自然構成了一方天井;天井小院中,一片青竹蓬蓬勃勃;通向后進的走廊都從兩邊廂房后繞過,進入后園與跨陸軍,廚屋等上的仆役人等,對這里完全沒有干擾,幽靜中帶著隱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