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對!我們平時帶孩子,也能順便照顧老人,一舉兩得。”小張立刻響應,“我每周三下午有空,我可以陪劉奶奶。”其他寶媽也紛紛報名,很快就和社區里 12位獨居老人一一結對。 結對儀式定在周末的社區小廣場,陽光正好,廣場上的月季開得正艷。劉奶奶穿著一件藏青色的斜襟衫,手里攥著一塊手帕,有些局促地站在角落。小張快步走過去,輕輕握住她的手:“劉奶奶,我是小張,以后我每周三來看您,陪您聊天,教您用智能花盆。” 小張的手溫暖而柔軟,劉奶奶愣了一下,隨即眼眶就紅了。她緊緊回握住小張的手,聲音帶著哽咽:“姑娘,你這手真暖和,俺閨女在外地工作,一年也回不來一次,你一來,俺就想起她了。” 小張心里一酸,鼻子瞬間就紅了。她想起自己的母親,也是獨居在老家,每次視頻都念叨著想見她。她輕輕拍著劉奶奶的手背:“劉奶奶,以后我就是您的半個閨女,您有啥事兒,隨時給我打電話,我隨叫隨到。” 那天下午,小張陪著劉奶奶回了家。劉奶奶的家不大,收拾得干干凈凈,客廳的墻上掛著她和女兒的合影,相框被擦得一塵不染。小張先幫劉奶奶把智能花盆的按鈕換成了新的——圓形綠色澆水鍵,方形紅色報警鍵,三角形黃色求助鍵。她握著劉奶奶的手,讓她反復觸摸按鈕的形狀:“奶奶,您摸,這個圓滾滾的是澆水,按下去就能給花澆水;這個方方正正的是報警,遇到緊急情況就按它;這個尖尖的是求助,想找人聊天或者有事兒,就按這個。” 劉奶奶跟著小張的指引,一遍遍觸摸、按壓,嘴里還小聲念叨著:“圓的澆水,方的報警,尖的求助。”小張怕她忘記,又用彩紙剪了對應的形狀,貼在花盆旁邊的墻上,方便她隨時看。教完設備,小張又問起劉奶奶的身體狀況,得知她需要長期吃降壓藥,最近藥快吃完了,又不會網購,小張立刻拿出手機,幫她在正規藥店下了單,還設置了藥品到期提醒。 “姑娘,你真是個好心人,比俺閨女還細心。”劉奶奶看著小張忙碌的身影,眼里滿是感激,轉身從柜子里拿出一袋剛曬好的花生,硬要塞給小張,“這是俺自己種的,沒打農藥,你帶著給孩子吃。” 小張推辭不過,只好收下,心里卻暖暖的。她知道,這些花生里,藏著老人最淳樸的心意。 林舟是適老化項目的技術負責人,那天正好來社區查看設備使用情況,看到小張和劉奶奶相處的一幕,心里深受觸動。他站在門口,看著劉奶奶緊緊拉著小張的手,像依賴親人一樣依賴她,突然意識到:老人對適老化設備的需求,本質上是對安全和陪伴的需求。按鈕的形狀和顏色解決了操作問題,但老人的情感需求,還需要更貼心的設計來滿足。 “蘇晴,我有個想法。”林舟找到蘇晴,語氣堅定,“我們在適老化套裝里加個‘親情撥號鍵’吧。”他拿出設計草圖,指著上面的一個心形按鈕,“這個按鈕可以預設結對寶媽和子女的號碼,老人不用記號碼,也不用復雜操作,只要按一下這個心形鍵,就能直接打通電話,這樣他們遇到事兒,能第一時間聯系到想找的人,更放心。” 蘇晴看著草圖上的心形按鈕,眼睛瞬間亮了:“這個主意太好了!既解決了老人記不住號碼的問題,又能讓他們感受到牽掛,太貼合他們的需求了。” 林舟立刻組織技術團隊,加班加點修改設計方案。他們把“親情撥號鍵”做成了溫暖的粉色心形,放在智能花盆最顯眼的位置,還增加了語音播報功能,老人按下按鈕時,會清晰地播報“正在聯系小張”或“正在聯系女兒”,讓老人更安心。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