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家鄉風貌-《煙火歲月》
第(1/3)頁
林秋水的家鄉,位于太平市西部山區、月光縣那個寧靜而古樸的林家莊。
太行山脈像一道綠色屏障,橫亙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中間南北綿延;甘陶河水從西向東靜靜流淌,把太平縣的古戰場與陽山關的咽喉道連接起來。在太行山跟甘陶河交匯處的大山里,隱藏著一個石頭村落林家莊,這里是林則徐后代居住的地方,是一個人杰地靈、豐衣足食、風光秀麗的好地方。
村莊呈現出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格局。西北那座最高的山叫梁峰,山頂最高處矗立著一座白廟。聽著是“山梁的峰頂兒”,實際上卻是大有講究。按古人說的易經八卦,西北是乾卦,屬金,管著金錢和權力,還是“開門”的吉位,象征著能成事、有地位。你看歷史上那些強朝代,多是從西北起家,這話倒也不虛。
梁峰頂上的白廟更不是隨意建筑的,現在的人們都以為廟是用來拜佛的,卻忘了最早是用來祭祀祖宗用的。
按照易經,西北方對應的是乾卦,乾卦屬金,象征著權威和地位。把廟建在西北,是深通易理、契合風水的。為什么叫白廟,而不是其它呢?因為,乾卦,對應的是大白和大紅。大紅色,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是正統和正宗;大白色,是美玉,是高潔,是人品和格局的象征,也是家風家教的傳承和弘揚。白色在易理中,被看作陽動之氣,屬于五行中的金。所以,林氏祖先們就把廟的外墻和大院圍墻涂成白色。至于紅色,那是廟中塑像的主色調。
由此可知,白廟的建筑極有講究。西北方,乾卦屬金,白色屬金,多么契合,多么配套啊!祭祀上天和祖宗、白色圍墻與紅色塑像,這三位一體,名稱叫作白廟,多么用心,多么聰慧啊!
白廟建成后,就成為村里的標志建筑。因此,人們以前就把這里叫作白廟村。
關于白廟有一個傳說。聽村里老人講,古時候的一天,道家始祖老子李聃騎著青牛,云游來到林家莊梁峰,就是后來的白廟所在地。他見這里祥云繚繞,忠氣匯聚,掐指一算,預知幾千年后,這里將是忠臣之后居住的地方。便翻身下牛,坐在山頂上作法。他手指南山,化為滿山紅葉,預示這里將是忠臣為國捐軀后的骨血化身處、子孫繁衍地。又在山頂處,拂塵一揮,化為一座高大的白廟,把自己騎牛的形象,顯現在廟堂之中,以證明自己曾經來過。歷經幾千年風雨,人們在有些破落的白廟舊址上,翻新建筑了白廟,廟中供奉的就是道德天尊騎著青牛的形象以及林氏祖先的塑像。
一代代口口相傳,隨著山河的滄桑,歲月的變遷,老子李聃變成了李密騎牛。因為后來,老人們還傳說著另一個故事,那就是李密瓦崗寨戰敗后,騎著青牛逃到白廟,見這里樹木茂盛,人煙稀少,便在這里隱居藏身,躲避追殺。因此人們才把李聃騎牛換成了李密騎牛。
村莊的北邊是寨垴,“寨”是村寨,“垴”是說山頭平,還跟“腦”同音,正好在村子北邊,山頭形狀像人的腦袋瓜,占據著緊要位置。
寨垴的山頭,有一座炮臺,年代最早可推至直奉大戰的時候。
據村里上歲數的人講,直奉大戰的時候,奉軍曾在林家莊駐扎過。駐扎的地點,就在村北寨垴的山頭上。為了瞭望和警戒,在山頂修建了簡易的炮臺。
日本侵華時期,有兩個鬼子兵也駐扎在炮臺上。他們為了便于生活和監視,在山頂上又修建了石頭碉堡,外面再用黃土覆蓋。長出來的草,自然也就成為碉堡最好的偽裝。
在炮臺的碉堡中,日夜駐扎有兩個鬼子兵,半個月一換崗。平時他們不下山,碉堡中照亮用的煤油燈煤油、吃的糧食和油鹽、彈藥等,都由天威鎮鬼子的據點隔兩天就往過送一次。有一些糧食、蔬菜則是由本村維護治安的村長負責,由農戶分擔,往炮臺送。村里人的糧食都不夠吃,還要管鬼子兵,自然,老百姓會罵娘。懾于鬼子的淫威,又不敢不送,所以,老百姓對鬼子普遍沒有好感。
村里有個青年參加了八路軍,一天,他一個人悄悄回到了村里。原來,八路軍擴大根據地,要在林家莊這一帶打游擊。這個青年軍人動員了村里幾個年輕人和他一起干,攔截村里往炮臺送的食物。鬼子下山催繳,剛下山頭,就聽到幾聲槍響,嚇得趕緊鉆進了碉堡。原來,這幾個青年,用獵槍向鬼子射擊,真把鬼子嚇住了。不久,炮臺的鬼子兵接到戰情通報,說八路軍要襲擊林家莊,加上食物不能及時補給,沒過幾天,鬼子兵就灰溜溜撤走了。從此,林家莊得到了解放,永遠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小時候,林秋水常和小伙伴們去炮臺玩。出于好奇,多次趴到碉堡口往里張望。但是碉堡的進口太小,里面黑洞洞的,什么也看不見。因此,林秋水就沒有敢進去。有膽大的小孩進去過,在黑黢黢的洞里,居然摸到了一個廢棄的鋼盔。不過,林秋水也有收獲,掀開山頂的石頭,也翻找到兩三個子彈殼。好長一陣,他都把這銅子彈殼當寶貝,后來不知道丟到哪里了。
西邊的西嶺、西坪名字就直白些,看山形地勢起名,倒也實在,一眼就知道是西山和西邊平整的地兒。
西山有一個五里洞,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村里的一項水利工程,是月光縣西躍渠的一部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