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秦早在于闐國的請求下派兵進入于闐,保護附屬國。 這只是一個理由,其實史皇帝的目的在于遏制喀喇汗國的壯大。 而另外一股勢力中原稱為西州回鶻對中原則沒有什么敵意,史皇帝也沒有遏制他們的意思。 與甘州回鶻不同,西州回鶻自稱“大福大回鶻國”,是半耕半牧的習慣,他們的制度都是按照唐朝三省六部制來的,使用的官方文字,官印上都是漢字。 曾多次向遼國進貢,也多次向后周,大秦進貢。 幾年前去大秦進貢時在用漢文的文書中自稱是史皇帝的“西州外甥”,才有了中原對他們西州回鶻的稱呼。 是非常傾向中原的勢力,占據后世新疆東部大部分區域,所以史皇帝干脆派人持印信去高昌城冊封其為秦朝高昌王,西州節度使。 但對占據后世新疆西部以及中亞部分地區的黑汗(喀喇汗國)勢力對東面就沒有那么友好了,而且史皇帝已經明確提出要保護于闐國,就是為了遏制喀喇汗國的勢力。 隨著中央財政的充裕,不斷有秦軍士兵進入于闐國“維和”,陸續的增兵幾年都沒有停下。 接下來幾年,河西的經營沒有停下,史皇帝的新政推行也沒有停下。 康定十三年,潢州發生邊患,不過很快平息。河西那邊董遵誨回報,三月和六月有兩次戰俘叛亂,規模不大,他們殺了二十六人,很快被平定。 蓮堡經過兩三年已經修到玉門關,沿途的漢代長城已經修繕得差不多了,可以大體投入使用,陽關,玉門關以西各勢力、王國紛紛派使者入大梁朝見。 當年九月,還發生一件大事,大理國派來使者請求內附,成為秦國附屬國。 史皇帝召集宰輔商議,眾人都覺得是大理國內部族林立,勢力眾多,想利用秦朝威望鎮壓。 十多年前大理國主段思聰卒,如今的大理國主段素順繼位。同年,大理東部就發生邊亂,延眾鎮長宗奇、求州首領代連弄兔造反,攻陷糜乃等三邑。 是段素順派都統、長皇叔、布燮段子標,都監三軍、禮樂爽、長駙馬、布燮段彥貞等統軍平定邊寨,誅代連弄兔等,同時討伐了郎羽、阿房、田洞。之后又會集三十七部首領在石城(曲靖)會盟、頒賞,才平息下去。 西南之地山高水長,崇山峻嶺也不嶺南那樣的小山丘陵,是動輒數十數百里,連綿不絕,高聳入云的大山,導致交通不便,溝通困難,所以山頭林立,勢力眾多。 獨特的環境也造就那一帶地方觀念很重,士兵在平原作戰中或許不行,可在山地戰上卻歷來戰績彪炳。 不過這一地方在歷史上大多數時候也因為地理上的隔絕卻很難團結一致,所以即便段氏統治了大理國,卻不能完全壓制周邊勢力。 它的稱臣史皇帝在心里仔細想過,無非兩個目的。 一來是真怕了,這些年秦朝南征北戰威名赫赫,成為附屬國能夠保證自身的安全。 二來是段氏想借助中原王朝威勢來震懾國內勢力,一旦大理國成為秦朝附屬國,國內勢力想要跟國主叫板就要掂量點了,那同時也是與朝廷叫板,與大秦叫板。段氏是想借助天子的威名鞏固自己的統治。 這事歷史上也發生過,大理段氏也曾向北宋王朝請求內附,北宋拒絕了,他們覺得段氏是想利用他們的威勢。 史皇帝卻同意了,比起段氏利用他的威名,他更怕西南人民久絕中原,不知道他史皇帝的威風和威名! 不過同時也要求大理要開放商貿,準許兩國百姓隨意往來旅居,大理要派皇親貴胄來京城學習(做人質)。大理國主當年就回復,表示愿意接受這些條件。 歷史上大理國內斗很嚴重,段氏很快被架空,由權臣實際掌權,上下離心離德,這也是后來為什么蒙古人那么輕易打進去的原因之一,蒙古人攻入之后為安撫大理又把段氏扶植起來繼續掌權。 而史皇帝想的是用當年漢朝對付南越的辦法,溫水煮青蛙,先穩住,然后結親,逐步架空他們的權力,等他們內斗或是逐漸接受中原文化之后,再要求皇族入朝,如果不來就有出兵的理由了。 同時,史皇帝也派曹彬率軍駐扎西南,穩定局面。 在西南對大理的溫水煮青蛙策略之后,到康定十四年春,史皇帝于西域的計劃也開始施行了。 到當年春,西漢西域長城已經被修復大半,秦軍在于闐國內駐扎一萬多秦軍,其中有四營炮兵,又在高昌國內駐扎五千人。 在去年,喀喇汗國勢力不顧東面秦國警告,繼續派兵進攻于闐,殺了四百多邊境百姓,秦軍先鋒大將海進隨即率騎兵追擊,斬首八百余而還,雙方徹底撕破臉皮。 到今年,史皇帝繼續派李繼隆為西域都部署,天山南麓行營都指揮使到達于闐。 以董遵誨為天山北麓行營都指揮使,率秦軍五千,集結西州回鶻各部部族兵兩萬,共計兩萬五千人從天山北面進兵。 而李繼隆則親率秦軍一萬,合于闐及歸義軍鎮兵馬兩萬,總計三萬大軍走于闐(和田)沿天山南麓進兵,直取疏勒(喀什)。 其實相比秦國和遼國,西域諸國力量是十分弱小的,歷史上西域和中亞地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一直是作為大國爭霸的棋子,可其本身的力量確實很難撼動天下格局。 就像當初漢匈爭霸,西域諸國夾縫中求生存一樣,如今的西州回鶻等西域勢力也是在過去幾十年里又向遼國進貢,又向中原進貢,保持一種誰都不招惹,誰都不得罪的態度。 如今以秦軍為主力的西域聯軍進軍之后,天山北麓董遵誨的前進很快,接連破敵一路向西,沿途基本沒有可以阻擋的力量。 最大一場戰爆發在喀喇汗國陪都八刺沙袞附近,一萬多黑汗大軍被擊敗,逃回城內。 而由于西域的地理條件和技術,他們的城池也遠不及中原城池那樣堅固。大軍圍城五天之后,秦軍的炮火就打爛城門,僅在出兵一個多月后,秦軍已經攻破陪都八刺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入城之后,聯軍劫掠三日,隨后處死敢于抵抗的人,剩下的則躲過一劫。 在北路軍進攻飛速的同時,南路軍進度稍微緩慢一些。 南路雖然行軍距離更近,不過喀喇汗國將所有主力都集中在南面保衛他們的首都疏勒,沿途不斷遇到阻礙。 不過這些相比于東面的遼軍,那都是小場面了。 聯軍沿途擊碎數次抵抗,成功進軍到疏勒城下,兵臨國都。 不過這次喀喇汗國沒有坐以待斃,他們的可汗組織集結了三萬大軍,準備與聯軍決一死戰。 雙方戰于蔥嶺河畔(葉爾羌河),一開始是隔河對峙,幾天后,秦軍正面用大炮轟擊對岸敵軍,造成不小傷亡,同時完全吸引敵軍注意力。 但在同時,大將海進率于闐騎兵于下游偷渡,從側面突襲喀喇大軍。 正面部隊也乘機過河加入戰斗,一舉擊潰了喀喇汗國主力。 有趣的是,當秦軍用大炮加入戰斗之后,有不少敵軍以為是主降下神跡天罰,嚇得失去了戰斗力,匍匐在戰場上,以致陣形大亂,不戰而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