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567章 甘州之戰(下)+西域聯橫+南征(70-《五代河山風月》


    第(3/3)頁

    喀喇可汗在亂軍中被火槍擊中馬匹摔落,踩踏而死,聯軍大獲全勝,俘斬萬余人,攻入敵國首都疏勒,喀喇汗國滅亡,殘部只能越過蔥嶺往西逃竄。

    此戰過后,秦軍威震西域,再無人敢挑釁秦朝在西域的權威。

    當勝利的消息傳回大梁時,史皇帝很高興,下令賞賜將士外重新建立西域都護府,統帥西域各國。以李繼隆為秦國首任西域都護,下令將西漢西域長城修復,抵達羅布泊,并重建都督府,派兵囤田。

    到康定十七年,很多人終于反應過來新稅法好在哪,國家財政逐漸充裕,可以經營西域,而百姓的負擔也大大減少,隨著新稻種的推行,糧食產量逐年增高,大米也逐漸成為實用最多的糧食。

    隨著西域被秦軍蕩平控制,自中亞地中海而來的商貿也更加安全,少了不少中間商賺差價,西域,河西走廊和長安也逐漸恢復過來,一年好過一年。

    這一年史皇帝四十七歲,已經是四十二個孩子的父親,帝國的英明統帥,文韜武略,神機妙算,萬人不敵的完人。

    到了這一步,已經沒人會敢反對天子的決策了。

    不過越是如此,史皇帝越是小心,他畢竟歷盡千帆大風大浪,知五千年興衰消亡,接受過科學教育,明白歷史滄桑。

    他沒有想過去強行逆天改命,因為必須尊重客觀事實,不能異想天開。

    史皇帝從上次改革中吸取教訓,想著多推行教育以來獲取基層支持,不過經過他多次微服出巡走訪之后就發現這件事不切實際。

    首先普及啟蒙教育必須使得知識廉價,知識廉價前提必須是紙張廉價,文字廉價,這些都需要活造紙術,印刷術和工業的飛躍。

    最重要的還是要讓普通百姓能有時間去學習,如今的普通孩子六七歲就要幫家里干一些輕活,十幾歲就是一個成熟的勞力自力更生,只有這樣辛勤耕種才能度日哪有時間去學習。

    唯一的辦法就是技術進步帶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帶來生產力提升,解放農業人口。

    讓他們要么去工廠工作,要么農耕時也有更多空閑時間,然后才能有廣泛的教育,當廣泛的教育普及之后,普通百姓才會思考覺醒,然后全國范圍的改革才可能有基層的土壤,才能徹底成功。

    而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的,短則是百年大計,長則是數百年的事情。

    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計劃由天子推行本身就不現實,不是人人都是他,皇帝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所以事情在很多時候都是一個死結,最大的變革只能由下而上發起,而非由上而下。如果人民不覺醒,怎么努力都是沒用的。

    史皇帝明白自己能力邊界,對這些事也有清楚的邏輯,他明白自己只能在當下的框架,當下的規則中做到更好,也為后人造福。

    所以他只能在高層教育,如國子監,講武堂等,大力推行數學,地理等的教學,并以自身威望不斷提高它們的地位。

    同時為后人留下許多警醒和發展方向的指導。

    在中國的前半程,儒學提倡的以人文道德為本的理念,使其遠遠領先于世界民族之林,可到后半程,這個理念卻成了另一種禁錮,而這種改變是有歷史原因的,安史之亂就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身處歷史河流之中,人們并沒有上帝視角,他們只能以史為鑒,矯枉過正。安史之亂后的歷史很多都是對安史之亂教訓矯枉過正的結果。

    史皇帝則是更加公正客觀的,所以他矯枉了,也努力不使其過正。

    不過他也沒法預測,這艘巨輪會在他的掌舵之下駛向何方。

    康定十八年,水力作坊運用成熟,新式火槍營組建完畢。

    如今所有禁軍幾乎每軍之中都能配備兩個火槍營,戰法也在不斷改變,當年西域黑汗殘余勢力試圖奪回故土,被疏勒駐軍擊敗,俘斬一千二百多人。

    當年,史皇帝要求大理境內要有秦國駐軍,大理國主猶豫再三不敢反抗,準許秦軍派十個營入駐大理東北面的一些關隘道口。

    當年,工部改進了印刷術和造紙術,等到天子的著重贊賞,并以為天下表率。

    當年黎桓建立前黎朝(大體今日越南),史皇帝派出使者要求其歸附中原,否則就發兵討伐。

    黎桓不知道是被耽擱還是沒收到消息,總之沒有入朝朝見。

    史皇帝大怒,視為挑釁,準備發兵征討。

    次年以劉清川為大將,率軍四萬南下討伐,并從嶺南西南給他征發了龐大的后勤補給軍團。

    同時以水軍艦船一百余艘,其中三十艘炮艦,走海路支援陸地作戰。

    這次進軍不同以往的是其中三萬人是火槍兵和炮兵,余下才是騎兵和傳統步兵。

    而史皇帝不是一怒就出兵,也不是氣黎恒不來朝貢,而是探查到此時黎朝內部矛盾重重,并不團結才乘機出兵。

    劉清川大軍收買一些當地的朝廷反對者作為向導,隨后大軍長驅直入,一路上火器爆發出的恐怖的殺傷能力直接把南方黎朝大軍打得完全懵逼,一路打一路敗,死傷枕籍。

    原本就對黎恒不滿的眾多勢力也紛紛跳起來,“敵攻其外,民攻其內”,使得秦朝大軍出兵二十天后就攻占國度升龍(河內)。

    之后迅速沿海岸先南下,沿途不斷以火器之威取勝。

    黎國統治者想要采取傳統藝能出海躲避,然后等天氣轉熱繼續回來打游擊,結果在海上被秦軍水軍艦隊截獲,大量船只被秦軍炮艦擊沉在九真以東的海域中。

    之后秦軍一路向南,直殺到漢代設立的日南郡治所(今日越南南部),并恢復了西漢武帝時期所設立的九真,日南等郡,不過改成九真道,日南道,設立軍鎮管轄。

    不同以往,這次因火器的大規模使用,加之地方動亂不斷,不服統治,秦軍殺伐很重,自出兵一路打到南端,殺敵居然接近十萬,比打遼國那樣的大國還多殺一倍。

    朝中有人因此彈劾劉清川,說他殺戮大重,有傷天德,不符合圣人的忠恕之道云云,這樣的奏疏倒不是大秦獨有,歷朝歷代都有,司馬遷對漢武帝的批判之一就有說武帝對匈奴人殺戮太重。

    史皇帝卻默許了劉清川的做法,對眾多彈劾視而不見,心想殖民時代那么多種族滅絕,那么多地方殺成白地豈不是要把圣人氣活過來,看圣人搭理過嗎。

    道義本身是為維護集體利益而共同尊守的潛移默化的公約,面對外敵還講什么道義不是壞就是傻,敵人會維護本國的利益嗎?要以道義這種公約維護它。

    于是再那些人再三上疏之后史皇帝實在受不了,在朝堂上將那幾個言官大罵一頓,自此后他的名聲就更不好了。

    (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