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三 余波-《大明金主》
第(1/3)頁
鼎甲堂只是升湖書院里一座中等規(guī)模的建筑,無論從造價還是建筑藝術(shù)而言,都不是最上乘的。然而這里走出的進士實在太多,名次實在太高,以至于叫人覺得整棟建筑都散發(fā)出炫目的光暈。
現(xiàn)在,這里被燒掉了。
松江士子好像找到了一處圣地,紛紛前來祭奠——雖然官方并不承認(rèn)有人在火災(zāi)中喪生。華亭縣的衙役守著現(xiàn)場,對于熙熙攘攘前來的生員們敢怒不敢言,最多陰陽怪氣說一句:“有啥好看的?那邊廂啥都沒了呀!”
原本鼎甲堂所在的地方,只剩了一片白土,什么都沒有了。
衙役不懂留白的妙處。正是因為這什么都沒有了,方才有看的意味。一座光彩奪目的鼎甲堂叫人心生敬畏,一片白土的鼎甲堂卻能激發(fā)人的遺憾憤怒悲哀……其帶來的動蕩也遠勝于鼎甲堂還在的時候。
生員們認(rèn)為這是毀了華亭乃至于整個松江的文氣,涌到縣令鄭岳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求他嚴(yán)懲兇手。鄭岳自然也表現(xiàn)得義憤填膺,勢要將做這等兇殘之事的惡徒繩之于法。他當(dāng)天午就發(fā)動了馬步快手,帶著白役開始抓人。
這些人原本就是棄子,安六爺早就安排好了他們的場,并不反抗。進了衙門,象征性地過了堂,矛頭直指蘇松要員放縱倭寇。
鄭岳的師爺李文明早就拿了徐元佐的銀子,在開堂審理的時候建議地方有頭臉的士紳士子旁觀。這些人年紀(jì)都較大,一聽有倭寇參與,立刻回憶起了十多年前的種種不堪之事,恨不得當(dāng)就跟著縣令去剿滅倭寇,頗為積極地要助糧助餉。
鄭岳其實是被徹底蒙蔽的。徐元佐覺得他的情商略低。道德靈活性也不如李文明,更別說衙門里的其它胥吏了。所以從松江府到華亭縣,胥吏們深知內(nèi)幕。而衷貞吉和鄭岳兩位主官卻是茫然無知——這兩人在某些方面頗為相似。
見地方士民如此積極,鄭岳也是大為激蕩。當(dāng)即命典史巡檢招募人手,剿滅倭寇。
這些倭寇雖然的確是真倭,但并不是倭亂時候的那種流浪武士。他們基本都是被騙被拐的日本漁民和水手。雖然偶爾客串海盜,但是戰(zhàn)斗力實在不能跟前輩專職倭寇相比。再加上有安六爺細心操作,整個圍剿過程無驚無險,出人意料地順利。
雖然客觀事實如此,但是衙門書吏筆的法律事實卻非如此。鄭岳成了親冒矢石,與敵奮戰(zhàn)。手刃三賊,身披五創(chuàng)而不退的大英雄。其他人等也多有武功,整個場面轟轟烈烈。最后抓住了五個真倭,逃掉的倭寇不計其數(shù),已方一人不失,整場戰(zhàn)役即便是戚繼光都未必能打得如此精彩絕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