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九 迎候-《大明金主》
第(1/3)頁
華夏最為重視文字傳承,基于各種載體的不同,地位也是大有區別。所謂紙壽千年絹壽八百,人們相信只有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才能突破八百、千年的限制,千萬年地流傳下去。所以一旦刻碑留存,都是地方上的大事。能夠將自己的名字留在碑文上,讓千百年后的子孫還看得到,更是一個家族的盛典。
這塊碑上記錄的故事,便是松江府華亭縣士民為這條新修道路所做出的貢獻。如果只是簡單的修路,當然也沒資格刻成石碑——四鄉八里哪兒不修路?就你這需要刻碑?也太矯情了!所以碑文里有大量的文字是解釋這條道路的不同之處,很詳細地說明了建造流程和預期效果。
蘇州商人們對這些工序還是頗有興趣,到底道路狀況比蘇州好,這是誰都能看出來的。他們通讀之后,有人道:“果然耗費心思,沒想到小小一條道路,竟然有這般講究。”
又有人道:“看這種建筑法,物料所費尚可接受,只是人工恐怕極高。”正是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力成本太低,幾乎可以被人忽略不計,所以一旦有所支出,反倒給人一種昂貴的錯覺。
“的確,從采石、運輸、碎石、入窯、研磨……中間再算上伐木、燒炭……這一整套下來耗費人力不知凡幾啊。”商人們看問題的角度更傾向于成本測算,這無關能力,乃是一種職業思維,越是小商賈,對這個方面越發敏感。
夏本煜通讀全文,輕輕摸著石碑頂上的雕花,道:“諸君可還記得前年淮安大水,有許多災民流落到了唐行?”眾人一愣。旋即想起了那場風波,不少人家還被累得破費不少。
“那時候說徐家慈悲為懷,恐怕真的收羅了不少人力。”夏本煜突然感慨道:“連人都視作一種商貨,賤買高售,徐敬璉能走到今日實非蔭庇之功。”
眾人默然。從這個角度來看,徐元佐真是花小錢辦大事的典型。誰都能想到。在那個時候,災民有一口飯吃就愿意賣命,還有比這更便宜的勞動力么?
“這些都是徐家修的啊。”有人指著石碑上的留名,那時候還沒有云間集團,留的還是“仁壽堂”、“徐氏布行”、“云間廣濟會”之類的名字。在這個圈子里的人,無不清楚:全都是徐家的產業。
眾人嘖嘖稱嘆,能以一姓之力做出這樣的善舉,真是可以寫進方志了。他們卻不知道,徐元佐是那種沽名釣譽的人么?或者說。他是那種舍得花大價錢沽名釣譽的人么?當然不是!
這段路的確是徐家產業支持下修筑的,但是再往前走,就是華亭其它勢家恥于人后,跟著投資捐筑的。同樣也有碑文,但是很少有人會有在路途之中停下去讀,所以給人一種徐家修了整條路的錯覺。事實上,徐元佐還通過建筑社收取的項目利潤,將前面這段路的投資收回來不少。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