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國家隨時會處于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于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后必須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范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 萬里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 ) 戰國時期,各國的度量衡制度很不一致。秦始皇以原秦國的度、量、衡為單位標準,淘汰與此不合的制度。秦廷在原商鞅頒布的標準器上再加刻詔書銘文,或另行制作相同的標準器刻上銘文,發到全國。 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在田制上,秦王朝規定6步(約合今23.1厘米[152])為尺,240步為一畝。 這一畝制以后沿用千年而不變。 秦統一后,規定貨幣分金和銅兩種:黃金稱上幣,以鎰(秦制20兩為鎰)為單位;銅錢稱下幣,統一為圓形方孔,以半兩為單位。金幣主要供皇帝賞賜,銅幣才是主要的流通媒介。 秦始皇采取了兩種統一貨幣的主要途徑:一是由國家統一鑄幣,嚴懲私人鑄幣,將貨幣的制造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二是統一通行兩種貨幣,即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改黃金以“鎰”為單位,一鎰為二十兩。 銅錢以“半兩”為單位,并明確鑄金幣明“半兩”二字。銅錢造型為圓形方孔,俗稱“秦半兩”。 原來六國通行的珠玉、龜貝、銀錫等不得再充當貨幣,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 從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筑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 馳道并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 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后,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于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運河在最終在秦始皇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前219年—前215年)修成。 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后,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前,注意到對西南、東南和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從而加強了以華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的統一國家的政治關系和文化關系。 在統一以后,就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吏,使之成為秦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秦滅楚后,就進一步統一東南越族地區,于東甌和閩越之地建立了閩中郡。 隨后秦始皇命令屠睢統率50萬大軍分五路南下,深入今湖南、廣東和江西境內。 同時發配負債的貧民、贅婿、賈人支援戰爭,終于統一了南越和西甌地區,建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從此這些地區就成為秦國的疆域。 戰國后期從西到北有一支強大的游牧部落——匈奴勃然興起,活動在陰山之北的頭曼城,其酋長頭曼單于經常利用行動迅速的騎兵深入中原掠奪糧食、人口,焚燒村舍。趙武靈王因此采取防御措施,移民開墾。 但是仍不能阻止匈奴的南下,九原河南(指黃河以南)一帶為其所占有。 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遷3萬戶到河北榆中墾殖,同時在原來秦、趙、燕的北邊長城基礎上,建成長達5000里的長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