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殷商以降,文字逐漸普及。 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制比較一致。 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 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 于是,秦統一中原后,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 李斯以戰國時候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吸取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畫簡省的優點,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范文字,同時廢除其他異體字。 此外,一位叫程邈的衙吏因犯罪被關進云陽的監獄,在坐牢的10年時間里,他對當時字體的演變中已出現的一種變化(后世稱為“隸變”),進行總結。 此舉受到秦始皇的賞識,遂將他釋放,還提升為御史,命其“定書”,制定出一種新字體,這便是“隸書”。 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奠定了楷書的基礎,提高了書寫效率。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行同倫”就是端正風俗,建立起統一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范。 秦朝也給予相當的重視。比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來到泰山下。 這里原是齊國故地,號稱“禮儀之邦”。秦始皇就令人在泰山所刻的石上記下男女之間界限分明,以禮相待,女治內,男治外,各盡其責,從而給后代樹立好的榜樣,予以表彰。 而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會稽刻石上留的銘文,則對當地盛行的淫泆之風,大加鞭笞,以殺奸夫無罪的條文來矯正吳越地區男女之大防不嚴的習俗。 戰國時期,各國車輛形制不一。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定車寬以六尺為制,一車可通行全國。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火星侵入心宿,這種天象象征著帝王有災。 有顆隕星墜落在東郡,落地后變為石塊,老百姓有人在那塊石頭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始皇聽說了,就派御史前去挨家查問,沒有人認罪,于是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來殺了,焚毀了那塊隕石。) 看到這里,皇帝贏天不由得大驚失色。 果不其然,占卜幻象之中。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死于他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 秦始皇死后,趙高采取了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段,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發布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逼迫他們自殺,不得違抗。 在得到扶蘇自殺的確切消息后,胡亥、趙高、李斯這才命令車隊日夜兼程,迅速返回咸陽。 為了繼續欺騙臣民,車隊不敢捷徑回咸陽,而是擺出繼續出巡的架勢,繞道回咸陽。由于暑天高溫,秦始皇的尸體已經腐爛發臭。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