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我會捕魚-《南宋不咳嗽》
第(2/3)頁
這種捕魚方式太原始太落后了,完全靠蒙,要不停的撒網、收網,能蒙上的幾率也不太大,要是趕上水下有礁石把網掛住,還得下水去摘開,既費力又沒效率。
洪濤的改良辦法分為三種,都是充分考慮了目前的時代背景和經濟狀況之后量身訂做出來的。
第一種辦法就是地籠。
這種捕魚方式在后世已經用爛了,特別適合懶人使用。
啥叫地籠呢?
就是把漁網卷成一個圓筒,一般有十幾米長就可以了,中間用鐵絲鋼絲之類的材料支撐,讓這個筒子始終保持形態,不要癟下去。
筒子的兩頭不封口,縫上一個漁網做的漏斗,漏斗的大口沖外,小口沖著網筒的里面,在網筒上也可以開幾個這樣的漏斗,這就是魚兒進入的通道。
然后把這個網筒綁上重物,沉到海底,上面連著一根結實點的繩子綁上一個浮漂當標志物。
這玩意怎么捕魚呢?
不用主動去捕魚,只需要劃著船把這個長長的網筒子扔到海里就成,想扔多少個就扔多少個,越多越好。
魚類都有一個習性,就是喜歡找隱蔽物藏身,這些網筒子魚并不認識是啥玩意,它們就會在周圍轉來轉去,看到有開口了,就會鉆進去。
不過魚類沒有記憶力,或者說它們的記憶力非常短,只有幾秒鐘。
鉆進去之后,就忘記了出口的位置,只知道在網筒子里亂鉆。
那些漏斗狀的進口,進來容易,出去難,因為魚鰭都是順著生長的,往里走不會掛在網上,想從小口出來,就很麻煩了。
碰巧了有些體型小的魚能鉆出去,絕大部分全都困在網里了。
視這個水域魚類的多少而定,幾個小時、半天、一天或者幾天,劃船來把地籠拽上船,里面的魚就歸你了。
水面上綁的那個浮漂,就是讓漁民發現地籠位置的標志物。
能不能管用?
洪濤敢保證這是百分百管用。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