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章 架退炮-《南宋不咳嗽》
第(2/3)頁
“其實差不多,不過炮彈的后坐力太大,咱可不能站在炮車后面去扣扳機,太危險。您看看能不能把這個扳機弄成拉發的,用根繩子拴上,站遠點一拉,就算炸膛了也沒關系。”有了這個教訓,洪濤不敢再指望齊祖能把問題考慮得更全面了,還是先說一聲比較保險。
“對,用繩子拉好!這沒什么難的,我把炮管上面那個孔弄到炮閂后面不就成了,只要夠力量把火帽打響就成。還是你腦子好使,不過我找你來不是說炮閂的事兒,而是炮架的問題。你非要左右挪動它,這還是門小炮,以后要是把口徑更大的造出來,我真想不出該怎么轉動。”在炮閂后面加個撞針對齊祖來講并不是什么難事兒,他最發愁的還是如何轉動炮身的問題。
“這個問題吧,光說我也說不清楚,你們幾個過來,給我在這兒挖個坑,再去拿兩根三四米長的鋼軌來,我有用。”如何讓火炮可以左右轉動,其實是和減小火炮后座力問題息息相關的,解決了一個就全解決了。
這需要一個比較復雜的機械炮架來解決,在后世采用這種結構的火炮叫做架退火炮,與之相似的還有管退火炮。后者技術要求更高,需要液壓裝置才能用。現在洪濤搞不出管退裝置,只能先玩技術相對簡單的架退火炮。既然是個比較復雜的裝置,光靠說恐怕說不明白,還是上手做試驗吧。
土坑很快就按照洪濤的吩咐挖好了,它的一頭深一頭淺,形成了一個大概二十多度的坡面。兩根鋼軌也被鋼釘固定在斜坡面上,寬度正好和炮車的輪子一樣。這時洪濤開始指揮著在場的工匠把火炮從炮車上吊起來,然后把炮車吊到了鋼軌上,再把火炮放上去。這還不算完,在坑前面和后面,還得砸幾個楔子,然后用帶滑輪組的繩索把炮車的前后都拉住。
“裝彈,準備射擊!”檢查了一遍炮車、鐵軌、索具沒有什么問題,洪濤帶頭躲到了掩體后面,下達了發射指令。
“轟……”
“你這個不成,炮口抬得太高了,坡度也有點大。”一聲轟響之后,眾人從掩體后面探頭一看,得,炮車并沒有沿著鋼軌向后滑動,而是脫軌翻了。齊祖雖然不太明白洪濤到底要干什么,但大概也看明白了炮車和鐵軌的作用,并以他的專業眼光提出了改進方案。
“得,就按您說的辦,再去重新做個炮車,讓火炮在這個坡道上也能進行水平射擊,順便把坡道按照您覺得合適的坡度改一改,我保證能成功。”試驗失敗了讓洪濤很沒面子,自己只知道一個大概原理,具體角度和技術細節并不清楚,要把這種架退裝置弄合適嘍,還得靠齊祖他們這些熟悉機械制造的匠人們去琢磨。
其實早期的架退結構就和洪濤弄的那個坡道一樣簡單,連鐵軌都沒有,就是弄個和炮車輪子同寬的車轍,然后把炮車的車輪放到車轍里。一開炮,炮車就被后坐力推著沿車轍后退。由于后面是個上坡,極大的消耗了炮車的后坐力。當后坐力被消耗光之后,炮車帶著大炮靠自身重量又開始沿著車轍向下滑動,這樣就回到了坑底最深的位置,也就是炮車的初始位置。
這就是一套完整的架退、復位裝置,可以讓火炮在射擊完成后,不太依靠人力就自動抵消掉后坐力,還能基本恢復到原來的位置上去。別看就是個土坑,它能讓大炮盡快復位,加快裝填和瞄準時間,免去了炮兵們繁重的體力勞動,能大幅度提高火炮的射擊速度和準確度。
架退說的就是火炮跟著車架一起后退,在此基礎上,后世又弄出了管退裝置來抵消后坐力。那就更高級了,火炮基本不動地方,只有炮管會向后伸縮,通過液壓或者氣壓裝置把后坐力抵消掉,然后馬上就可以繼續射擊,裝填速度和射擊精度更高。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