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七十四節 新思維(3)-《我要做皇帝》
第(1/3)頁
錢是個好東西!
不管是嘴巴上嚷嚷著黃金白銀即不能吃也不能穿的晁錯,還是其他人。
都很清楚,沒有錢,任何政策都沒辦法推行下去。
大道理講的再怎么天花亂墜,搞不到錢,就只能淪為紙上空談。
晁錯為什么能崛起,為什么能被人看重?
因為他搞的輸粟捐爵,為漢室緩解了邊關缺糧的窘狀,還弄到了一筆不菲的財政收入。
劉徹看著被他帶來的那個消息轟得七葷八素的大臣們,微微笑著問道:“諸公以為,這樣的商人,算不算于國有所裨益?”
當然算了!
早在先帝之時,開通褒斜道,打通關中與蜀郡水上聯系的構思就已經被人提出來了。
這個工程提案,只要是漢室兩千石大臣,就沒有不知道的。
概因為,褒斜道一旦開通,意義非凡。
不單能連通關中與漢中、蜀郡,使得兩地從此天塹變通途,蜀郡、漢中所產之糧食、食鹽、鐵器、絲綢能暢通無阻的進入關中。
更能通過長江水系,將來自關東的漕糧,由蜀郡轉運至關中。
僅次一項,每歲就能讓數萬個家庭少服徭役。
就更別提,一旦褒斜道開通,褒水與斜水至少能灌溉沿途數千頃土地,使大量百姓受益。
當此之時,褒斜道工程,就像后世的三峽工程一樣,是國字號的重點項目。
二三十年來,漢室朝廷多次組織多個衙門調查、考察。
但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最后不了了之。
在這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耗資太大了!
即使刨除徭役征調來的民工和刑徒,最起碼,就還要砸進去起碼數千萬錢!
至于民夫和刑徒的話,沒有個一兩萬人,別想動手。
這樣大的一個工程,對于剛剛走出戰亂陰影。天下初平的漢室來說,顯然是很難接受的。
尤其是,先帝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年中,幾乎平均每四到五年。匈奴人就要入侵一次。
在這樣的背景下,褒斜道工程,自然是沒辦法運作起來的。
而,來自關中南部和雒陽、蜀郡的官員,對于褒斜道工程的渴望和感情都是很深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