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 教育旗艦-《大宋有毒》
第(2/3)頁
這兩年自己在民間開辦的學堂在很多州縣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隨便找個識字的工匠學徒就能當先生,教幾十個窮孩子識字不成問題。
但更高一級的學堂則很少,只有福州、明州、大名府、湟州開展的比較早,其它地方既沒這種需求也沒這個條件。
不過隨著體系內在各地開辦的商鋪、工坊、合作社越來越多,接觸的商人團體、地主階級越來越多,吸納的農民和手工業者越來越多,更高層面的培訓教育需求很快就會高漲。用不了二三年,高級學堂也會多起來。
然后呢?然后就該到頂級學府層面了,總不能說從小接受的是數理化知識系統,長大之后想繼續深造,卻發現還得回歸經史典籍系統,那就太影響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了。
建立一座代表數理化知識系統最高成就的高等學府勢在必行,它將成為新式知識系統的根據地,從這里畢業的每個學子都是射向傳統教育體系的一枚大炮彈。
另外洪濤出于安全方面的考量,也需要有個機構取代自己的位置來承擔更多關注,不能再發明點什么都被冠以駙馬和涼王的前綴。
神化和崇拜是能為自己帶來保護色,可不能太過,要是萬千榮譽都集于一身,隨之而來的羨慕嫉妒恨太多也不好。被普通人恨上無所謂,被朝臣恨也習慣了,但最好不要被皇帝恨。
大學或者叫學院有建立的必要性,下一步就該選擇地點了。其實也沒啥可選的,自己住在揚子鎮,只能在兩淮路里自由行動,最合適的位置就是身邊。
王府周圍全是田地,建造書院有點浪費,放眼四周基本也是田地,連個小山丘都看不到。于是洪濤把主意又打到了瓜洲鎮,反正也得在江邊建造橋墩基礎,那不如連學院的地基一起打了。
為了防止江水蔓延地基必須高,干脆就筑一段河堤吧。不過這次不能只弄一面石頭糊弄了,必須從下到上都是石頭壘砌,高度嘛,高于長江水平面兩丈就差不多了,按照都水監的資料,有史以來長江還沒發過兩丈高的大水呢。
古人喜歡把書院建在山腳或者山腰,這樣顯得神秘且優雅,比如石鼓山、廬山、岳麓山……
洪濤真沒地方去找這種交通方便、環境適宜的山峰,但他覺得長江也挺給力的,比起來好像也不掉價兒。于是這座學校的名字就呼之欲出了,長江學院。
想當年一座二層破茶肆就騙王安石來首詩,自己如果在學院里蓋個五層樓,一水兒的江景房,樓頂再弄個駙馬菜餐廳,蘇軾他們怕是也得巴巴的湊過來附庸風雅,這不就是活廣告嘛。
面對長江、身傍長橋,洪濤覺得還不夠引人眼球。做為教育界的后起之秀,想要后來居上,除了治學嚴謹、名人交流之外,還要在各個方面突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第(2/3)頁